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

2017-12-16 14:33|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185| 评论: 0

摘要: 姚建年,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福建晋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 ...

姚建年,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于福建晋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

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1995年8月到1999年4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

1999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4月到2008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1月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12月起当选农工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常委。

主要从事有机纳米体系和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研究。实现了对有机纳米体系中光化学、光物理性能的调控,将纳米材料特异性研究拓展到有机小分子领域。制备了纳米球、块、线、管等有机光功能纳米结构材料,实现了对其形貌的调控和保护发现了随粒子尺寸增大逐渐向低能端移动的分子间电荷转移激子的限域效应通过粒径控制实现了吡唑啉衍生物DAP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射波长的调控运用超分子化学概念和分子组装技术构建出纳米级光致变色超薄膜通过与贵金属复合,使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光致变色效率提高5倍。提出半导体与贵金属间Schottky结的增幅原理还制备出厚度小于2nm的单层光致变色超薄膜。

1.有机功能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考虑到纳米结构在无机半导体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作为一类重要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有机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可设计性以及材料合成及制备方法上的灵活性都使得有机纳米结构的研究尤为重要。我们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分子设计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控制,制备有机纳米/亚微米结构,研究这些纳米/亚微米结构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一些应用基础研究。我们先后发现了分子间电荷转移激子的限域效应、多种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的尺寸依赖性;发展了多种制备有机纳米结构的方法,并借此开发了多种低维有机纳米功能材料,包括多色发光、白光材料以及光波导和紫外激光器材料等。

1.1基于分子设计的有机纳米结构的形貌调控

基于合理的分子设计来调控分子聚集过程,从而对有机纳米结构的形貌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比较分子之间簇集过程的差别,揭示了分子结构与低维结构形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从分子设计出发实现低维结构的可控性合成奠定了基础。(Angew.Chem. Int. Ed. 2004,43,4060;Chem. Commun. 2007,1623; Chem. Mater.2005,17,6430)

1.2液相胶体化学反应法对低维结构形成动力学过程的调控

我们发展了液相胶体化学反应法制备有机分子的低维结构,通过对低维结构形成过程中成核与生长动力学过程的分离以及调控,突破了小于100nm情况下有机低维结构的尺寸控制难题;并且实现了大规模、三维自组装,为剪裁有机分子材料的性质以及器件化开辟了新的途径。(J. Am.Chem. Soc.2007,129,7305)

1.3吸附剂改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有机小分子晶态低维结构

发展了吸附剂改进的气相沉积方法来制备多种有机小分子的一维晶态纳米结构,一些纳米结构还表现出蓝光、绿光以及红光的多色发射性能。(Chem. Mater. 2006,18,2302; Adv. Funct. Mater.2006,16,1985; Adv. Mater. 2007,19,3554)

1.4有机纳米结构的特异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研究

有机纳米结构呈现出分子间电荷转移激子的限域效应、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激子手性的尺寸依赖性以及同分异构体组成的尺寸依赖性等。(J. Am.Chem. Soc. 2001,123,1434; 2003,125,6740;2004,126,15439; Angew. Chem.Int. Ed. 2002,41,962; 2003,42,2883;Chem. Eur. J. 2005,11,3773)

1.5复合有机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

制备了掺杂复合的有机纳米纳米结构,纳米结构中两种组分间存在共振能量转移。通过改变两种组分的比例,得到了发光颜色可调的纳米结构,包括白光发射的纳米线。(Adv. Mater. 2005,17,2070; 2008,20,79)

2.无机/有机复合光致变色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光致变色材料由于其在显示器材料,超高密度光信息存储材料,光开关等高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杂多酸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人们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无机光致变色材料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如响应速度慢,抗疲劳性差等,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而本课题组基于能带理论以及超分子化学的设计思想,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光致变色性能的无机/无机,无机/有机复合光致变色材料。并成功制备出具有可见光光致变色性能的复合薄膜,发现了光致变色的热致增幅效应,为变色薄膜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J. Mater. Chem.,2007,17,4547; Prog. Mater. Sci. 2006,51,810; J. Photochem.Photobiol.,C: Photochemistry Reviews,2003,4,125,Adv. Funct. Mater.,2005,15,1255)

3.无机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发展新的制备方法,实现可控制地生长特定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深入研究纳米结构产生、演化的微观机制,并以此发展新型功能纳米材料,是我们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3.1无机纳米材料的气相控制合成

发展了晶种诱导的气相沉积技术来构筑半导体多级纳米结构,成功构筑了多种复杂纳米结构材料;采用在有机金属气相沉积过程中混合单元前驱体的路线,实现了对三元体系纳米材料组分和形貌的调控。(J. Phys. Chem. C 2007,111,2980; 11604; CrystalGowth & Design,2007,7,488; 1388;Nanotechnology,2006,17,4644)

3.2无机纳米功能结构的液相合成

借助水热等液相合成方法,通过无机盐、络合剂等的加入,实现了多种无机功能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和组装。(Chem. Commun.,2005,3597; Chem. Eur. J.,2006,12,7717; J. Phys.Chem. B,2006,110,23829;Crystal Gowth & Design,2007,7,825; J.Mater. Chem.,2008,DOI:10.1039/b800691a)

4.仿生超分子化学与光电功能材料

模拟生物大分子的折叠结构、高级自组装及其功能,从分子设计出发,通过新型骨架结构的构筑,发展可以折叠形成类似于天然大分子折叠结构的人工寡聚体分子体系,并结合寡聚体分子所具有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构筑具有特定结构与性能的仿生超分子体系。通过在寡聚体分子中引入光功能基团,结合所引入基团所特有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作为光学探针研究寡聚体分子的折叠行为与结构,或作为功能基团,发展具有特定光电功能的仿生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08:00 , Processed in 0.0515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