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岳建民

2017-12-17 11:08| 发布者: fiber| 查看: 176| 评论: 0

摘要: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 1980 ...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

1980.09–1984.07 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08–1987.07 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7.09–1990.07 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07–1993.09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合作导师: 孙汉董院士

1993.09–1994.09 博士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化学学院,合作导师:Geoffrey Eglinton 教授

1994.09–1996.04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

1996.05–1999.04 高级研究员和项目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联合利华联合实验室

1999.05–至今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

2011.09–2011.11 访问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系

2002.01–2002.02 访问教授,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对15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800多个新天然化合物,包括大量新骨架类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对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和药物候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

1.虎皮楠生物碱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生源途径独特、结构复杂多变的虎皮楠生物碱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仍然保持了相当的热度。不管是天然产物领域还是有机合成领域,陆续有大批新的研究成果报道。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里,对10种虎皮楠植物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离鉴定200多个生物碱,其中新结构近100余,新骨架化合物16个,如calycinumine A (1)、angustimine (2)和logeracemin A (3)。特别是近期发现logeracemin A (3),为国际上首个虎皮楠生物碱二聚体,具有独特的螺环聚合结构,其绝对构型通过波谱学数据,X-ray单晶衍射及计算ECD等手段确定,生物碱3显示良好的抗HIV活性(IC50 = 4.5 ± 0.1 μM, SI = 6.2),是近年来虎皮楠生物碱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 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的突破性研究

红卡雅楝(Khaya ivorensis)是非洲楝属植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地区一些国家如喀麦隆、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在我国部分南部省份也有栽培。我们对其树皮乙醇提取物的小极性部位进行了研究,得到两个新颖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ivorenolides A (4)和B (5)。化合物4和5分别具有18和17元环结构,分子中具有环氧乙烷和植物代谢物中少见的共轭炔键官能团。其中4的绝对构型通过波谱学数据、X-ray单晶衍射及全合成其对应异构体确定;5的绝对构型通过波谱学数据和全合成确立。免疫抑制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及其对映异构体对ConA和LPS诱导的小鼠淋巴T细胞和B细胞增殖均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并且选择性和阳性对照(CsA & PSA)相当甚至更优。本研究使得天然免疫抑制剂家族再添新成员,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J. Am. Chem. Soc.和Org. Lett.上。

3. 楝科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研究继续有新的发现

楝科植物以富产结构多样性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而闻名,部分该类型结构具有良好的昆虫拒食、抗疟和神经保护等活性。此类化合物因其复杂多变的骨架类型和生物活性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楝科植物在国内共有15个属62个种和12个变种。在前期我们对楝科植物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成绩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过去5年里继续对20余种楝科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阶段的工作共分离得到近400个化合物,新化合物超过150个。在已知和新化合物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所占比例均为一半以上。不同类型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我们的活性测试中显示了抗菌,钾离子通道抑制和11羟基甾体脱氢酶抑制等活性。其中代表性新骨架化合物如图三所示。如,具有16,19位二降柠檬苦素结构的chukrasone B (7),具有高度重排芳香化D环结构的walsucochinoids A (9)。

4. 萜类化学成分研究取得新进展

除柠檬苦素之外,对传统中草药中其他萜类成分的研究也是我们课题组工作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在过去5年里对楝科、桃金娘科、大戟科等科属中部分药用植物的萜类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结果。

(a)二萜类化合物研究从楝科植物大叶山楝中我们得到以aphadilactone C (12)为代表的四个新骨架链状二萜,其绝对构型通过波谱学数据,化学降解,片段合成及计算ECD方法确定。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2对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型(DGAT-1)具有强效(IC50 = 0.46 M)高选择性(SI >217)抑制活性,是迄今为止活性最强的天然产物抑制剂。同时这四个二萜还具有较好的抗疟(Plasmodium falciparum)活性(IC50 = 0.12-1.35 M)。从大戟科药用植物光叶巴豆(Croton laevigatus)中我们分离鉴定两个(13为例)具有重排対映-克罗烷型骨架的二萜化合物,其绝对构型通过单晶衍射实验确定。该工作为近年来少见的二萜新骨架化合物报道之一。在近5年里我们对大戟科三宝木属4种药物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到40余个达芙妮类型二萜。部分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株HL-60和A-549具有相当的抑制活性。其代表性化合物如trigochilide B (14),分子中被引入新的12碳结构片段,形成一个新颖的三双键共轭的大环内酯基团。

(b)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金粟兰科多数植物以其药用价值而闻名,在天然产物领域该科植物因为其次级代谢产物乌药烷型倍半萜和二聚体而被研究者熟知。我们从该科中药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中首次报道两个由榄烷型和桉叶烷型倍半萜聚合而成的新骨架二聚体(15为例)。并通过波谱学,单晶及计算圆二色谱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绝对结构。我们从桃金娘科澳大利亚引种植物蓝桉中(Eucalyptus globulus)分离得到三个以eucalyptin A (16)为代表的具有混合生源的倍半萜衍生物。三个化合物对肿瘤靶标HGF/c-MET通路具有强效抑制作用,为一类新型的抑制剂。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单独的倍半萜和酰化间苯三酚片段均未表现出活性,说明二者的偶联对于其活性是必须的。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04:44 , Processed in 0.0505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