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

2017-12-20 11:01| 发布者: fiber| 查看: 359| 评论: 0

摘要: 周其林,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1957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无为。1982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5年、1987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 ...

周其林,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1957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无为。1982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5年、1987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和美国Trinit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编委。还担任《中国科学:化学》、《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Journal of MolecularCatalysis A: Chemical》杂志编委,《Acc. Chem. Res.》杂志顾问编委,《Topics in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系列丛书编委,《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编委等。

1982年 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1982-1987 就读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1996 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和美国Trinit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起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教授、博导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9年8月被教育部聘为有机化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转入南开大学工作

2009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13年1月当选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合成方面的研究。涉及手性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催化剂合成、相应的各种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和应用这些手性催化剂合成手性药物分子等。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并以该类配体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螺环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氢化、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形成等一系列不对称合成反应中都表现出优秀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研究成果已经在手性药物等合成中获得应用。

1988年至1996年,周其林先后赴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研究所、瑞士巴塞尔大学、美国三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说,做博士后的8年是开始科学研究的准备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积累阶段。

1999年对周其林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受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并到南开大学任教。他幽默地称这段时间是他学术人生的“黄金十年”。

问及为什么选择南开大学,周其林说,“当时有机化学方向能够申请‘长江特聘教授’的学校中,南开大学的有机化学实力很强,学生素质也非常高,南开扎实的学风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谈到在南开的十年,周其林充满了感恩之情:“化学是门基础学科,南开的良好学术基础让我一开始就站在了学术的高原之上,这里高素质的学生也让我颇感欣慰。十年中,学校非常‘保护’我,让我得以安静地做学问。”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他设计合成的高选择性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目前已在手性药物合成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在当前重量轻质的学术风气下,学生眼中的周其林显得很“另类”。他的硕士生李亚利说,周老师对自己和课题组内的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发文章时非常谨慎。

“在我们发文章之前,周老师都会要求其他同学将实验重复一遍,对关键步骤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相同才准许发表,”李亚利说,“周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做实验要负责任,万一数据有错,小到科研细节,大到人类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然而周其林研究成果的数量却令人惊叹——10年间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论文被引用1900余次,编写着作10部(章),申请发明专利11项。

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大学者”周其林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2003级哲学系的宋颂在大三的时候决定转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化学系。在周其林老师的课题组中,他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练起,如今已成了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每天早晨8点钟到实验室,晚上9点左右离开,一周6个工作日,一年两次带学生出去旅游,周其林的生活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准确。与科学研究一样,周其林在生活上也非常细心,在他的办公桌里,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档案袋,封面写着学生的名字,每个学生发的每一篇文章和学术资料都他保留下来。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3:57 , Processed in 0.0601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