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

2017-12-31 10:22| 发布者: fiber| 查看: 136| 评论: 0

摘要: 毛炳权(1933.11.02- )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省东莞市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 ...

毛炳权(1933.11.02- )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省东莞市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参加研制成功中小型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并得到广泛推广;研制成功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取代进口催化剂,以1800万美元将催化剂专利转让给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并在Engelhard催化剂公司生产,催化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3年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4年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下工厂参观实习期间,毛炳权敏锐地注意到塑料高分子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发展也比较快。因此他于1956年申请转专业,从染料中间体转到塑料。三年级下学期后,毛炳权被老师批准参加科研小组活动,毕业前他在苏联高分子方面核心学术期刊《高分子化合物》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毛炳权说:“那时,我的导师曾经表示希望我能够继续攻读副博士学位。但是我想到国内正处于急需用人之际,便于1959年回国,被分配到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四川大学)教书。”

喜欢文艺的学界“毛百科”

1971年12月中旬,毛炳权终于与妻子结束了12年的两地生活,被调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现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从事聚丙烯课题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那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十分庆幸又有机会重返技术岗位,但他深深明白:一个成果从研制到形成工业化,至少要近10年的时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10年呢?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当年,毛炳权和同事们研制出中国第二代聚丙烯催化剂——络合Ⅰ型催化剂,并在北京向阳化工厂成功地建成一套催化剂小型生产装置。此次成功,成为毛炳权在聚丙烯催化剂研制方面的一个起点。

聚烯烃催化剂球形载体的制备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相关专家的追求理想。其良好的颗粒形态决定了聚合物形态,也决定了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对于装置的平稳长周期生产大有裨益。但几十微米的球形颗粒是最难制备的,而且还要适用于聚烯烃催化剂的客观要求。毛炳权曾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制备工艺,寻找可能的技术方案,在不断地肯定否定中逐渐清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高搅成型为主攻方向,果断放弃了其他几个方向,随后在冷却介质的选择上也煞费苦心,反复试验筛选优化,最终确定了优化方案,实现了成型效果优良,组成简单易控、便于回收的冷凝体系,为后期的快速中试放大及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炳权和课题组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实验室小试研究,发明了一种新型聚丙烯球形高效催化剂,把它命名为DQ催化剂。在中试及工业放大试验中,北京化工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与企业密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并对催化剂不断改进、创新,最终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成功将DQ催化剂推向市场。

几十年来,毛炳权一直从事着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工作,从络Ⅱ、N型高效催化剂到DQ球形催化剂,每个催化剂从小试、中试、工业化、推广都做了近10年。3个催化剂3个国家发明奖,毛炳权的科研之路硕果压枝。1995年,他当之无愧地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他获得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十几年来中国石化系统的第6位获奖者。谈起自己的成就,毛炳权很谦虚地归功于自己在化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好的平台。他说,在化工部期间,北京化工研究院的课题大多来自中国石化总公司,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化工部撤销后,北京化工研究院归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更走出了一条科研和工业相结合的道路。”

另外,毛炳权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从1978年正式担任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催化剂课题负责人以来,毛炳权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谈及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做好人才的协调,他说:“一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以前如此,现在、将来,也是如此。”毛炳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科研负责人,他从不武断地拍板定案,而是广泛征求组员们的意见,群策群力,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毛炳权说自己几十年来大多数时候是被动跟着历史浪潮走,只有少数的几次是个人选择。报名参军,从此改变他人生的道路;另外,进入大学时选择了石油化工专业,对石油化工从不熟悉到熟悉,到喜欢,到热爱,几十年来无怨无悔。“我要在余生中继续发挥余热,为石油化工事业添砖加瓦。”

作为科学家,毛炳权是严谨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及严谨的科学态度。1960年,苏联莫斯科大学教授、高分子物理学家卡尔金院士和斯洛尼姆斯基教授来华访问并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讲授高分子物理讲座。卡尔金报告了“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方向”和“非晶态高聚物的有序过程和结晶机理”等,斯洛尼姆斯基做了“高分子物理系统讲演”。他们的报告推动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研究,讲稿在《高分子通讯》全文刊出。毛炳权敏锐地发现文中“有关应力应变曲线”插图上的错误,即投稿希望纠正。《高分子通讯》此时暂时停刊,编辑部即在1964年第4期《化学通报》予以更正。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01:37 , Processed in 0.0524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