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

2017-12-31 10:49| 发布者: fiber| 查看: 203| 评论: 0

摘要: 杨启业(1932.1.2- )炼油工艺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 先后设计、审核了102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参加了提升管催 ...

杨启业(1932.1.2- )炼油工艺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 

先后设计、审核了102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参加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大庆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攻关工作;在催化裂化装置上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向实践严谨治学

每一个踏进成功之门的人,他的身后都有一行坚实的脚印。杨启业于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后因院校调整,1957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专业。他以“勤奋、严谨、敬业、奉献”为人生准则,面向实践, 严谨治学,把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人民作为一生最大的愿望。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炼油工艺设计和技术开发,从没有离开过他所眷恋的石油“催化裂化”事业。他说:“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深厚的技术功底要靠不断地勤奋学习。”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杨总十分注重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工作之初,他就常和工人们一起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晚上坚持加班整理研究收集各种数据,认真研究施工中发现的许多问题,摸清每项技术的来龙去脉。

在杨院士心目中,科学是神圣的。他说:“科学这东西一点都不能掺假。你糊弄它一时,它糊弄你一辈子。”他向年轻设计人员殷切叮嘱:“在学校得99分是好学生,但在工程设计中必须是100分,差1分也可能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损失!”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作风,使他多年来在工作中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他在担任设计审核人时,对每张图纸、每条线、每个点、每个数据都要仔细校审。对出现的问题,不管是老同志或新同志,从不讲情面。他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费和损失,确保工程质量。有时为了弄准一个数据,往往要跑几个工厂,并参阅许多文献资料。在各项科技攻关中,他亲自测取大量数据,为最后定案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些也使年轻的设计人员深受教育。他参加主持的8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均一次开车成功。几十年来,他不仅注意把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而且十分注意总结提高,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推广应用,先后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论著,为催化裂化改造和新建炼厂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

创新拼搏百折不挠

杨启业院士说:“石化企业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为了创新,他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面向企业,刻苦钻研,勇挑重担,象“愚公”似的挖山不止,攻关不懈,百折不挠,取得了累累硕果。1979年,在荆门炼油厂对60年代的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改造时,杨启业承担了“带外循环管的高效烧焦罐”高效再生技术攻关项目。他和同事们一起拼搏3年,历经了实验——失败——再实验的13次反复,终于取得成功。用这项技术改造后的催化裂化装置处理能力从6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汽油收率提高11个百分点,总轻油收率提高6个百分点,催化剂损失由改前最好水平的1.2公斤/吨降低到0.5公斤/吨。改造后的实际生产综合效益按80万吨/年处理量计算,每年多获利税3800多万元。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内20多套装置上应用。这项技术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流化催化裂化高效再生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使我国催化裂化再生技术开辟一条新途径,使催化裂化实现管道化再生奠定良好基础,接着,杨启业和同事们在这一领域又进行了努力攻关,于1986年12月建成了我国第一套预混合提升管式——高效再生催化裂化工业装置,使我国的快速流化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国内10多套装置上推广应用。1989年10月,杨启业又主持了与国外相比有独到之处的长岭炼化总厂6000吨/年提升管式高效再生试验装置的研究设计。这套装置于1992年开车一次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先后推广用于60万吨/年及200万吨/年大型装置。

为有效利用我国石油资源,“八五”期间,国家科委向石油部下达了“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攻关任务。该项目以通常作为锅炉原料的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经过催化裂化生产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由于渣油催化裂化将产生大量的热量,于是,这一过程的取热技术就成了攻关的关键。杨启业和同事们为取出再生器内多余热量的难题,与设计人员一起深入实际,到化工部、纺织部等有关企业调查研究,博采众长,1983年终于设计开发出技术工艺先进的内取热器,投用当年就创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为使内取热器进一步改进,他又主持开发了外取热器。在国外,当时重油催化裂化技术亦在发展阶段,其取热技术只字未露。在他的主持下,提出了各种外取热器的实验方案,而后由他裁定了最后的实验方案。在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说服了牡丹江炼油厂,在该厂进行工业实验。他和同事们4次北上牡丹江,其中三次是在严寒的冬天,在零下20多度的露天现场搞实验。经过努力攻关,终于试验成功一种结构简单、调节灵活、安全可靠的外取热器。这一新技术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颁发的“科技攻关项目表彰奖”,被确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已在全国几十套装置上应用。1990年该成果获第二届国际专利和新技术展览会金牌,并获我国和美国专利。而后,由美国石伟公司代理,首次将我国的外取热器出口到新加坡和韩国。这种外取热器在国内外的应用达到了60多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开发多产化工原料丙烯的“催化裂解”工业生产装置,1987年,杨启业作为主要负责人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该项目是国内外都无先例的攻关项目。其技术性强,温度高,难度大都是“催化裂化”及所有炼油装置不能比拟的。他勇挑重担,硬是带领项目组努力拼搏,亲自攻破道道难关。他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反复优化设计方案,解决了“催化裂解”高温比“催化裂化”还高出100℃的难题,使其达到580℃;在大型装置中为解决反应结焦多的难题,他采用自己开发的“管式烧焦专利技术”,不但保证了装置长周期运转,还节省了投资。攻关中,杨总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由于雾化蒸气量需达到25%的高百分率,对此有人担心:分馏塔能否把汽油分离出来还是问号;而且装置剂油比高达10∶1,使催化剂极易发生输送困难,严重影响装置平稳运转等等,对此,杨总都采用先进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奋战,使“催化裂解”装置终于实现开车一次成功。1995年,攻关项目“石油重质组分催化裂解(Ι)型制取低碳烯烃工艺及催化剂”获得国家级发明一等奖。

经验丰富专业精通

杨总专业技术精通,实际经验丰富,对排除复杂的催化装置故障准确无误,使人佩服至极,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在催化装置开车或生产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复杂故障及疑难问题,弄得企业无能为力,焦虑不安。如不尽快排除,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时企业总会很快想到杨总。杨总好象有一个“绝招”,只要他到现场,就会满有把握的把故障排除掉。一次,在某厂开车投产添加催化剂中,当达到一定高度时催化剂跑损比较多。这虽属必经过程,但发现有关仪表指示异常,情况十分紧急。在场的人都不知所措,提不出解决办法。对此如不尽快解决,就无法判断下一步如何操作,势必影响开车投产的既定进度。大家都心急火燎。这时杨总正好赶到。他经过仔细分析判断,排除了其它方面的各种问题,一口断定是仪表本身所致。正在大家半信半疑时,一人爬到装置上查看,果然发现仪表在施工中被损坏。这使在场的人对杨总心服口服。在石化集团公司研究科技方案时,杨总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资深专家。前不久,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天津石化全厂优化方案时,一天晚上遇到了不容易解决的催化难题。集团公司领导当即决定说:“这个问题还是让杨启业来。”杨总当时正在一地参加另一个会议,接到通知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迅速赶到这个会场,积极地参加到方案优化的研究中。

生活简朴努力奉献

杨院士虽然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一直保持着生活简朴,努力奉献的高尚情操。工作中,他严肃认真,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中,他随和、朴实,吃饭、穿衣都十分简单,从不讲究。不认识他的人,还误认为他是个老工人。为了把实践中得到的加以总结,学习新知识,杨院士很少看电影、电视,经常是深夜零点才睡觉。多年来他还常常出差。据粗略统计,他在设计工作的40多年里,有7500多天是在现场和工地度过的,有时一年外出时间长达220多天,往往是人还没到北京,单位又为他买好了到另一企业出差的火车票。有时早晨刚到家,晚上又走了。这使他对家里照顾得很少。杨院士深情的说:“我能专心地投入工作,并取得一点成绩,这和我家有位出色的‘后勤部长’是分不开的。”一次,他夫人脚骨骨折正需要他护理的时候,接到了出差任务,他只进行了简单安排,打起行包就走。在多年来的出差中,按他的级别可以乘坐飞机,可他却愿意和大伙一起坐火车,一路上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他对笔者说:“苦点累点没啥,只要工作搞上去,事业发展了,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回顾杨院士在技术上的奋斗历程,让人们深深感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是如何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心血和精力献给自己所热爱的科技事业的;深深感受到他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杨院士说:“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这些年来,如果没有党的教育、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当前,我国石化工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他表示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多做工作,让祖国的“金花”开得更璀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4 22:21 , Processed in 0.0542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