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光耀

2018-1-1 10:06|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280| 评论: 0

摘要: 周光耀(1935.12.13- )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 ...

周光耀(1935.12.13- )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新都氮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设计新技术”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工程设计新技术”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

周光耀出生在浙江一个小镇里。童年时虽然已是20世纪,但他却从未见过机器,偶尔看到一辆自行车,也觉得很新鲜。后来镇上来了一台用柴油机驱动的轧米机,他就经常去看,对那飞快转动的大轮子看得出神,回到家里就在纸上画轧米机。听大人说这种机器是由“打样师”搞出来的,心中觉得“打样师”真了不起,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当“打样师”。后来知道“打样”就是“设计”。

  1954年他从杭州化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碱厂设计科工作,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工作和创新欲望,希望能立即大干一番。可是不久就感到设计并不像自己原来想像的那样。那时他担任一个新建厂的设计负责人,很想在工作中能有所创新,设计出技术先进的工厂。但如何创新?无从下手!老同志告诫他:工程设计不能搞试验研究,新厂建成后要能很快正常生产,设计只能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他只得照搬现有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只是作些重新组合和布置。后来,这个项目下马了,没有建。当时他想,设计如果只能照搬照抄,实在没有意思。

  1956年,组织上为了培养他,把他送到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夜大学部化学工艺专业学习。他白天工作,晚上上课,吃苦耐劳,成长很快。1961年毕业前,被评为优秀学员。

  60年代初,我国第一套用联碱法生产纯碱的工业装置在大连化工厂建成投产。投产初期遇到了两个主要问题,即轴流泵腐蚀严重和氯化铵外冷器结疤太快,使生产无法连续运行。要解决外冷器结疤快的问题,当时都认为只有加大传热面积,降低传热强度。但他考虑外冷器的传热强度已经比较低了,管壁之所以结疤快,它上面母液的过饱和度一定超过了介稳区,于是他对中试的数据进行了核算、分析,发现冷却管表面的过饱和度比流体主体的过饱和度大得多,而且大大超出介稳区,所以结疤速度很快。同时通过推算表明:提高管内流速,就可以降低管壁过饱和度,当流速提高到一定值后,就有可能解决结疤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要控制“管壁过饱和度”的新概念,并提出不是加大传热面积,而是缩小传热面积,提高管内流速来解决结疤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一位老工程师的支持,并首先在中试中得到了验证。流速提高后不但大大降低了结疤速度,还由于结疤变薄,传热系数也提高一倍以上。于是将这一方案用在生产装置上,解决了联碱工业生产装置过关的拦路虎。在我国第一部联碱工业生产装置设计工作中,他并不是主角,但却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懂得了应该深入实际去发现和研究现实生产中的问题,并一定要用理论来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是创新的基础。

  1965年,周光耀内迁到成都化工部第八设计院(现名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在这里他主持了外冷碳化塔的开发工作。碳化塔被称为纯碱生产的心脏,传统的索尔维式碳化塔由于内部表面(特别是冷却表面)结疤,作业几十个小时就要换下清洗,这种经常性的倒换,使生产波动,也给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增加了困难。1979年,他们在日本考察时了解到日本一家公司开发的一种外冷式碳化塔,塔体可长期连续作业。我国曾准备购买这项专利技术,由于价格太高,而且还要搭配其他技术一起卖,没有谈成。他提出由我们自己开发,并由他负责主持了这项工作。碳化塔内兼有化学的反应、传热、传质、结晶等多种过程,又是气、液、固三相并存,过程十分复杂。由于理论上不是搞得很清楚,碳化塔的设计和操作很大程度上一直依赖于经验。这种碳化塔已有100多年历史,很少改动。进行大的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遇到很多困难。开发过程中他们十分重视理论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先导,突破了一些传统概念中的禁区,经过多次试验,开发成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索尔维塔,也不同于日本外冷塔的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外冷式碳化塔。其中结晶质量和塔的生产强度两个主要指标均优于日本的外冷塔。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发明专利。

  40多年来,周光耀参加过20多个纯碱厂的设计,或主持制定设计方案。在这些设计中他十分重视技术进步。他们与工厂合作开发了一批像外冷式碳化塔、自身返碱蒸气煅烧炉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同时广泛吸取同行开发的成果,使新建纯碱厂在技术上一个比一个先进。

  80年代,他在主持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设计中,成功地采用了外冷碳化等十项新技术,被誉为我国新一代联碱技术。这项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国家为了解决我国长期大量进口纯碱问题,决定新建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厂,同时要求新建厂技术上达到80年代世界水平,而且从设计、设备制造到施工安装,全部立足国内。年产60万吨规模一次建成,在国内还是首次,世界上也不多见。当时我国纯碱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有很多落后环节,设计难度是很大的。周光耀是设计总负责人之一,感到担子很重。他们通过广泛吸取国内纯碱行业新开发的技术;移植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运用设计人员的工程经验新设计了十几种大型、新型主体设备。通过查阅国外资料,结合设计人员的工程经验或通过室内小型试验,在设计中大胆采用了一些国内还未使用过的新工艺。在各专业的共同努力下,使装置的总体水平达到当时的世界水平。在年产60万吨纯碱的大规模厂设计中用这么多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整条生产线,设计风险是很大的。1989年9月装置建成后,在化工投料前夕,他几个晚上都通宵难眠。9月26日在化工投料后50多个小时,生产全线打通,并生产出第一批优质纯碱。当晚他又兴奋得彻夜未眠。

  大型纯碱厂投产后我国由纯碱大量进口国变为纯碱出口国。目前我国的纯碱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合成碱居世界首位。这项设计获化工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们参加印度尼西亚年产15万吨联碱项目投标,经过激烈竞争,获胜中标,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工成套出口项目。回想起来,如果不是长期坚持技术进步,就不可能在今天国际竞争中获胜中标。

  周光耀是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纯碱工业协会的常务理事,曾获得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和中国纯碱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通过40多年的设计工作,周光耀感到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一项工程技术是否先进,建成后效益好不好,设计起决定作用。设计又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设计岗位上可以有所创新,而且作为设计人员应该有强烈的创新责任感,把技术进步看做是工程的生命。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4:45 , Processed in 0.059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