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复合材料网 碳纤维 查看内容

国产碳纤维放量,突破点是高铁

2019-10-16 19:24| 发布者: jinliba| 查看: 346| 评论: 0|来自: 化工新材料

摘要: 2018年,国产碳纤维实际产出0.9万吨,但产能高达2.6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35%。由于缺乏市场的牵引,国产碳纤维用不起来,导致国产碳纤维产量表现较低。在全球范围内,碳纤维的四大应用行业是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汽车,四大行业碳纤维需求量的占比分别为24%、23%、15%、14%。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单价最高,按照金额计,航 ...

2018年,国产碳纤维实际产出0.9万吨,但产能高达2.6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35%。由于缺乏市场的牵引,国产碳纤维用不起来,导致国产碳纤维产量表现较低。

在全球范围内,碳纤维的四大应用行业是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汽车,四大行业碳纤维需求量的占比分别为24%、23%、15%、14%。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单价最高,按照金额计,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交易金额占全行业的50%。

而在国内碳纤维需求主要来源于相对低端的体育休闲领域,中国市场目前碳纤维的两大应用行业是体育休闲与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量占比分别为44%、23%,航空航天领域消费量占比不到5%。

在航空航天领域,C919不放量,国产碳纤维的需求就不会放量;在汽车领域,碳纤维受制于高成本,在未来三、五年内很难放量应用。

那么,国产碳纤维如果要放量,未来应用领域的突破点在哪里?

答案是,未来三、五年内,能对国产碳纤维产生每年万吨以上需求的领域,只有高铁。

在高铁中,碳纤维的应用如下图所示(图片来自中车青岛四方公司副总工程师的演讲PPT),如果碳纤维在高铁中的应用得到充分发展,复合应用材料在高铁材料中的比例可以达到30%。

碳纤维的领域应用需要标准体系的支持。在民用飞机和汽车、风电、体育器材领域,大量使用国外的碳纤维,因为这些领域的标准体系就是按照国外已有产品的性能制定的,应用端的标准体系就决定了对国产碳纤维的有量有限。

在这些已有的应用领域,国内应用端设计的能力太弱,设计的知识产权都在国外的手里,应用端的标准体系是基于国外产品性能建立的,国产碳纤维性能要去完全对标国外产品,竞争是很难的。

但在高铁领域,中国高铁近90条线、近3万公里线路,在线高铁车辆3000多组,规模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高铁应用端的规模主要就在中国。因此,碳纤维在高铁领域的应用,中国完全有条件也有需要产生自己的标准化体系,从而为国产碳纤维的应用放量创造条件。

以中国高速动车3500组车的规模估算,碳纤维复合材料份额若占到30%,将产生50万吨需求,若推广至城轨车辆共约100万吨,即使只有10% 的应用,也有约30万吨。若能良性发展,预计共可形成每年3~5万吨市场规模。因此,碳纤维在高铁领域的应用一旦突破,每年就会产生对国产碳纤维万吨以上的需求,中国高铁领域的国产碳纤维每年潜在需求量超过目前国产碳纤维的全部产量。

中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目前处于一个瓶颈期,标准、应用、产量的整体突破点,最有希望的就是高铁领域。未来三、五年内,国产碳纤维应用规模能否有万吨级的质变,突破点在高铁,而且只有高铁。


中国主要碳纤维企业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简介:中复神鹰成立于2006年,资产总额15亿元,掌握了T300级、T700级千吨级技术和T800级、M30级百吨级技术,碳纤维原丝年产能13000吨。公司作为中国碳纤维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千吨级碳纤维产业化的企业,具备从原丝、碳丝、预浸料到碳纤维制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公司拥有单线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 5 条,具备碳纤维原丝产能12000吨,碳纤维产能5000吨,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件生产企业之一,并进口了先进的织机设备、预浸机设备和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公司产品主要定位于重大装备和高端工业装备领域,已成功在新型飞机、高速列车、新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坚持自主研发,已经具备600吨/年T800S碳纤维的生产能力。


山东威海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

简介:公司成立以2001年,母公司威海光威拥有碳纤维行业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专门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和生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主持起草了“碳纤维(GB/T 26752-2011)”产品国家标准。目前主要的碳纤维产品包括了T300、T700、T800、M40和M40J,生产的碳纤维及织物主要客户为军工企业。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

简介: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财富五百强”的中央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原丝技术来源于母公司全资收购的英国老牌碳纤维生产企业考特尔兹(courtaulds)公司,以大丝束低成本碳纤维为特色。这个项目规划碳纤维产能为3100吨/年,包含2条1500吨/年碳化生产线和一条100吨/年的碳化生产线;原丝装置包括1条5000吨/年与1条300吨/年生产线。


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作为碳纤维行业的后来者,康得新旗下的中安信碳纤维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总产能1.5万t原丝,5100吨碳丝。目前一期年产5000t原丝,1700t碳丝的生产线正式投产,成功建成了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的生产线,年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部件的复材工厂9月投产。公司大量引进了包括吉化碳纤维厂在内的多家碳纤维生产企业和机构的研发及技术团队,加上与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合作,致力于抢占汽车轻量化的第一波红利。


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

简介: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系精功集团全资控股的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生产企业,注册资本3.2亿元。依托于原有引进的设备,精业新材拥有300吨/年的T300生产能力,产品一部分提供给集团下属的复合材料公司,另一部分主要面向广东、山东等地的民用市场。随着精功集团、柯桥硅谷碳纤维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杭州天堂硅谷基金管理公司等投资的进入,精业新材碳纤维年产能从300吨已经提升至1000吨。


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

简介: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是河南煤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与山西煤化所合作建立。公司一期500吨/年高性能T300碳纤维产业化工程,总投资7.4亿元,2010年12月建成;二期100吨/年T700高性能纤维示范工程,于2011年10月建成。2015年,该公司高端品合格率达到62.28%,同比升高了37.74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航天系统唯一一家MT300、MT700均可稳定供货的单位,并突破性地打开了兵器、核工业领域市场。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上海石化碳纤维生产主要是其下属腈纶事业部,该事业部于2005年3月成立碳纤维研究室,开始了碳纤维的研发工作。公司第一阶段完成年产1500吨碳纤维原丝和年产500吨碳纤维氧化碳化生产能力的建设。公司在碳纤维的生产上拥有比较强的技术积累,产品已被用于生产抽油杆、齿轮、体育用品等,还被制成各类片材、管材用来修复腐蚀管道、修复水坝裂缝、搭挂线缆等,以及给各类建筑物加固。2015年4月公司装置停机半年后重新开机,并开始加强了下游市场的开发力度,2015年12月碳纤维销量达到40余吨,创投放市场以来最大月销量。


吉林方大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

简介:江城碳纤维原是中钢集团旗下企业,2013年中钢将股权转让给了方大炭素。公司靠近吉林石化丙烯晴厂,原材料供给上具有一定优势。现有500吨碳纤维生产线主要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碳纤维生产技术及制造装备,产品品级达到T300-T400水平。目前公司大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并成功实现向红旗H7供货。吉林是汽车生产的重镇,借助其区位优势及政策支持,公司在汽车轻量化道路上的发展值得期待。


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简介:沈阳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恒天集团下属控股公司,于2009年8月成立。公司主要从事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特种纤维及相关复合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开发及新材料产业项目投资业务。公司一期建成年产1500吨国产化高性能PAN基原丝、500吨碳丝生产线及360万㎡预浸料生产线。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碳纤维
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团队为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
8月15日,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杰教授团队参与的中国石化上海石
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高强高模碳纤维国产化攻关及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5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为承研单位、浙江大学为参研单位共同承
王孝军课题组:羧基聚苯硫醚上浆剂提高聚苯硫醚/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研究
聚苯硫醚(PPS)是一种半结晶工程塑料,具有尺寸稳定性、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等诸多优
山东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海洋应用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正式签约
2月7日,由山东省西海岸新区供销社引进的山东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海洋应用工程技术研究
张东兴课题组:碳纤维与聚醚醚酮纤维柔性混编复合材料的润湿性及界面性能
CF/PEEK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工业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22:30 , Processed in 0.21133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