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数理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霍裕平

2018-1-13 09:42|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118| 评论: 0

摘要: 霍裕平,物理学家 1937年8月出生于湖北黄冈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同 ...

霍裕平,物理学家 1937年8月出生于湖北黄冈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分院院长。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4年调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979年应邀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年。

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1年至1987年兼任安徽省政协常委。

197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和实验物理三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土。

1978年以来,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6年3月调入郑州大学。30多年来,霍裕平主要从事理论物理与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在固体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等离子体物理及核聚变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自1982年起,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的核聚变研究。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1996年到郑州大学任教,领导建立了材料物理实验室和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1998年起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2003年被任命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87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霍裕平院士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光信息处理、非平衡态统计理论、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等。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象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

在当时极其困难和屡受冲击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近五十篇论文,主要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科学出版社),受到国内外重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与实验物理学家孟宪振合作,发展了强耦合共振系统的理论,解决了稀土离子引起铁氧体铁磁共振诸多特异反常的现象。七十年代初,与杨国桢等合作,将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学中,讨论了现代光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全息光学系统实现任意光学变换的可能性,并发展了一些可能的具体设计途径。这一系列工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七十年代末,在有关“等离子体的静态稳定性”研究中,提出了“降低受控热核装置设计精度的可行途径”,并用于大型托克马克装置的物理设计中。1977年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物理设计,其后国际上也陆续采用了这种观点。九十年代初,成功地领导和组织了世界第四个大型超导托克马克的建设。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20:06 , Processed in 0.0514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