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建峰

2017-11-9 15:58|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290| 评论: 0

摘要: 陈建峰(1965.08.29- )化学工程领域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86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中心主任,国家基金委第一届国际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陈建峰(1965.08.29- )化学工程领域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86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中心主任,国家基金委第一届国际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等。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计委高技术新材料示范工程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部级重点项目5项、中美德新等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重大横向项目7项等。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获美国DowChemical研究员基金奖(大陆首例)和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学校(院)青年教师基金”,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5周年突出贡献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创新标兵”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32篇,ISTP收录5篇。出版专著一部。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7月浙江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2年9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2年9月至1994年6月浙江大学工业自动控制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4年7月至2000年6月北京化工大学校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3月至1998年3月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化工系客座教授。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北京化工大学校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2000年6月至今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11月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成就

        国际超重力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超重力反应器工程思想并实现了产业化。他以化工反应强化为主线,从理论-装备-工艺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提出跨尺度分子混合反应工程理论模型,创建超重力反应器技术及其反应与分离强化新工艺,在化工、纳米材料、环境、海洋能源等领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应用,成效显著,为使我国成为国际超重力化工工业引领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纳米材料和超重力反应分离工程。他在纳米材料化学合成与产业化技术、纳米复合材料、超重力反应工程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他原创性地提出超重力法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思想、新方法,开发建成国际首条万吨级超重力法生产纳米碳酸钙工业生产线,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开创了超重力反应工程的新研究领域,其突出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部分技术和产品已出口美国、新加坡等国,通过技术合作,新建纳米材料生产线7条,年产能3.97万吨。创制了母料法生产无机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共混加工工艺,以及纳米碳酸钙基复合增韧母料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形成了一系列无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业化专利技术。开发了系列超重力反应和分离技术,美国DOW化学公司等国际著名大公司主动寻求科技合作,合作开发出具有国际示范性的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技术装备,并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性。

 代表性著作:《超重力技术及应用》陈建峰,2003-1-1,化学工业出版社

  代表性论文:

 1.ChenJF,WangYH,GuoF,etal.Synthesis of nanoparticles with novel technology:High-gravity reactive precipitation. 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 Research2000,39(4):948-954

 2.ChenJF,ZhengC,ChenGT.Interaction of macro-and micro mixing 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reactive precipit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6,51(10):1957-1966

 3.ChenJF,DingHM,WangJX,Shao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hollow silicana n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 application.Biomaterials2004,25(4):3-727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23:32 , Processed in 0.0949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