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浙江大学化学系肖丰收

查看数: 3672 | 评论数: 1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4-5 16:10

正文摘要:

肖丰收,出生于1963年1月4日,山东莱州市人,现在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他1983和1986年先后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形式1987年去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并于90年获得博士学位。他 ...

回复

guaidian 发表于 2020-9-19 00:48:59
9月16日,浙江大学肖丰收教授应中科院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福建省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邀请访问福建物构所,作了题为《沸石设计合成及其与金属的协同催化》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肖教授从三方面介绍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沸石包裹性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制备、以及高效催化过程。肖丰收教授设计的绿色分子筛合成路线避免了昂贵的模板剂的使用以及水溶剂的使用,同时实现了绿色分子筛的工业化放大生产。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主要采用分子筛包裹纳米颗粒的方式,实现了纳米颗粒催化剂稳定性、催化反应选择性以及活性的提高。其中分子筛包裹的RhMn催化剂由于分子筛的围栏效应实现了甲烷氧化生成甲醇的经典转化,该工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在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制备中,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构建了系列有机配体基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该系列材料可以作为多相催化剂的良好载体,实现高效多相催化剂的创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系列多相催化剂在某些反应中表现出比均相催化剂更高的选择性、活性以及稳定性。报告结束后,肖教授与相关科研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肖丰收教授于1983和1986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6-1990年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分别在吉林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并于1990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2009年为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2009年11月至今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他1992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化学奖,1997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998年获得国家基金会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获得中国科协、中央组织部、团中央等部门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2000年获得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年获Thomson Scientific卓越研究奖。当前,他兼任亚洲催化联合会秘书长,美国化学会Industry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副主编,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和纳米孔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迄今为止,已在包括Science,Nature Catalysis,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在内的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他引13000余次,当前H因子60,获授权专利40余项,在国际会议上做Plenary和Keynote报告20余次。

nvshi 发表于 2019-11-21 08:02:28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分子筛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肯特催化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于2019年10月22日~25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的主题为“面向产业新时代的多孔材料”。大会开幕式由本次催化学术会议组委会主任、浙江大学化学系肖丰收教授主持,中国化学会分子筛委员会主任于吉红院士致开幕词,浙江大学郑小明教授致欢迎词。


为奖励我国分子筛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促进我国分子筛学科的发展,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设立中国分子筛奖,包括终身成就奖,成就奖,青年奖和新秀奖。在本届会议上举行了第二届中国分子筛奖颁奖典礼,为荣获“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的何鸣元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分子筛成就奖”的裘式纶教授(吉林大学)、荣获“中国分子筛青年奖”的李兰冬研究员(南开大学)和徐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荣获“中国分子筛新秀奖”的徐浩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郭鹏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马延航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以及王振东博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颁发了奖牌和奖状。


本次大会的各类参会代表首次突破1200人,规模空前,除了来自大陆的近二百家单位外,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韩国、日本等地的代表。会议安排的36个主题报告、45个邀请报告、95个口头报告、59个短口头报告和348篇墙报充分展示了我国分子筛科技工作者在最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就。本次大会还专门安排了“以面向产业新时代的分子筛”为主题的产学研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产业届和学术届的11名专家,对新时代的分子筛发展方向做了阐述和交流,并由何鸣元院士做精彩的点评和总结。


本次大会录取的各类口头报告的到会率极高、大会的预定程序及各类报告程序没有出现任何变动。各个会场中座无虚席、讨论热烈,各墙报展区人头攒动、交流积极。


大会闭幕式由本次会议组委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化学系费金华教授教授主持,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化学系肖丰收教授代表组委会作了会议总结。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闫文付教授宣布,第二十一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将于2021年在青岛召开。

nvshi 发表于 2019-9-14 10:17:08


fanshi 发表于 2019-9-5 08:22:44
8月7日,杭州会议大使肖丰收教授在泰国曼谷成功竞标第9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APCAT-9)主办权。
    第9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APCAT-9)将于2022年10月23日-27日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包括4-6场全体会议,24-30个主旨演讲,80-100个口头报告,预计与会人数超过1000人。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有个重要的协会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而该会议的历史要长于协会


亚洲及太平洋催化会议
    第1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于1997年在韩国庆州举办,到2003年在大连举办第3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时,才提议筹备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目前已经举办了8届。


历届会议举办时间和地点:
第1届:韩国 庆州 (1997)
第2届:澳大利亚 悉尼 (2000)
第3届:中国 大连 (2003)
第4届:新加坡 (2006)
第5届:日本 北海道 (2010)
第6届:中国 台北 (2013)
第7届:印度 孟买 (2017)
第8届:泰国 曼谷 (2019)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 (The Asia-Pacific Association of Catalysis Societies, APCAS)是北美催化协会 (The North American Catalysis Society, NACS)和欧盟催化协会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Catalysis Societies, EFCATS)之外的第三大地区性催化协会。
        2003年在中国大连举办第三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期间,国际催化协会主席、北美催化协会主席以及欧盟催化协会主席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代表讨论筹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最终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负责筹备。
        2004年7月在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期间,15名来自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同意并签署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章程,宣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的成立。在本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协会理事会,理事会每三年选举1次,David L. Trimm教授(澳大利亚)当选为首任主席,Masakazu Iwamoto教授(日本)、李灿院士(中国)、Sang H. Moon(韩国)和牟中原教授(中国台湾,现任)为历任主席。
    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肖丰收教授当选为首任秘书长,并一直任职到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秘书处永久所在地。


会议大使有话说
    肖丰收大使表示:作为杭州的会议大使,积极代表杭州去国际学术舞台上竞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光荣的使命。这次引进的第9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催化会议是化学领域重量级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为杭州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促进该领域的科研技术发展、人才培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花落杭城。

mayi 发表于 2019-7-29 09:40:33
理解和避免金属烧结的过程对于制备耐用的多相催化剂非常重要。研究人员认为金属纳米颗粒烧结的机理是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它发生在不同直径的金属纳米颗粒之间。另外,研究人员也提出迁移-合并过程同样能导致金属纳米颗粒烧结。这个过程包括金属纳米颗粒在催化剂表面的布朗运动,当小的金属纳米颗粒相互靠近的时候,导致形成较大的金属纳米颗粒。较大的金属纳米颗粒通过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进一步和小的金属纳米颗粒烧结,证实金属纳米颗粒烧结同时存在不同机理。这促使研究人员开发新的策略来通过阻止迁移或者/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来稳定金属纳米颗粒。研究人员根据这些策略开发了耐烧结的催化剂,但这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较低。具有所需结构的、能改善耐烧结性和保持/改善催化活性/选择性的催化剂的合成依然是一项挑战。
浙江大学的肖丰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期刊Adv. Mater.上总结了通过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SMSI)、用氧化物层或者碳层封装、在介孔材料内封装以及沸石晶体内的固定的策略合成耐烧结的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的进展。而且,他们还提出了制备高效的、非常稳定的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它们的未来进行展望,同时提出催化剂耐烧结的机理。文章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凌翔。

文献链接:New Strategi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inter‐Resistant Metal‐Nanoparticle‐Based Catalysts(Adv. Mater.,2019,DOI:10.1002/adma.201901905 )

xiache 发表于 2019-7-23 09:19:23
6月6日下午,“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肖丰收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于化学馆三楼会议室圆满完成。肖丰收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项。本次报告会面向我院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开讲,由祁彩霞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段志国、副院长赵玉潮出席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中,肖丰收教授做了题为“提升纳米金属颗粒催化剂的新策略”的讲座。讲座中,肖丰收教授对我国纳米金属颗粒发展现状作了简要介绍,他主要讲述了纳米金属颗粒的化学背景和应用、高效方法以及数值试验,并详细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研究现况及关键问题。他认为现阶段获取具有高活性与高稳定性的催化剂十分困难,因此肖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介孔多元金属氧化物,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肖教授还提出稳定、小尺寸的金属纳米颗粒基催化剂与湿化学反应具有较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等理念。多年身处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入浅出地向现场参与的研究生以及部分青年教师介绍此课题。

xiuxing 发表于 2019-7-15 17:19:56
负载型负载型金属纳米粒子在化工生产中被广泛用作催化剂,但由于金属的高温浸出和烧结现象,其仍然存在失活问题。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稳定金属纳米颗粒的新策略。近日,浙江大学肖丰收,王亮团队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氧化物或碳层的包封以及沸石晶体内固定制备耐烧结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当前制备高效、稳定的金属纳米颗粒基催化剂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展望,并对抗烧结机理提出了建议。

Lingxiang Wang, Liang Wang,* Xiangju Meng,Feng‐Shou Xiao*. New Strategi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inter‐Resistant Metal‐Nanoparticle‐Based Catalysts. Adv. Mater. 2019,
DOI: 10.1002/adma.20190190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1905

heidong 发表于 2019-4-11 09:12:41
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应用是潜在的强有力的催化控制策略。然而,控制多相催化剂中活性位点周围的空间环境具有挑战。近日,浙江大学肖丰收在共价有机框架(COFs)中实现了这一点。作者发展的策略依赖于在锚定催化活性物种的孔道中放置线性聚合物,类似于酶外球残留与活性位点的协同性。具体来讲就是聚合物溶剂类似物(1-甲基-2-吡咯烷酮和离子液体)封装后,COFs上磺酸基活性位点催化果糖脱水制5-羟甲基糠醛的活性和选择性大大提高。

Qi Sun, Yongquan Tang, Feng-Shou Xiao,* Shengqian Ma,* et al. Reaction Environment Modification in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for Catalytic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0029
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0029

shenhuhu 发表于 2018-7-23 08:21:22
甲醛消除先控水,磨刀不误砍柴工

甲醛是一种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不可轻视。甲醛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装修完的新房、新车里释放的甲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形的杀手。催化氧化甲醛生成二氧化碳是消除甲醛的有效方式,但是一般催化材料的寿命难以满足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快速吸收水分,活性物种被水覆盖导致催化剂失效。

近日,浙江大学肖丰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浸润选择性的催化材料,实现了潮湿空气中甲醛的高效消除,表现出高效率和长寿命的特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 上,论文的通讯作者为肖丰收教授和王亮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金竹


研究人员通过在沸石骨架上修饰甲基等一系列有机基团构筑疏水的沸石骨架。这类沸石分子筛材料可以高效地吸附一系列挥发性的有机分子,抑制水的吸附。在有机分子和水的竞争吸附实验中,疏水沸石对有机分子的吸附几乎不受水的影响。他们进一步将催化活性物种氧化钛颗粒封装于这类疏水沸石晶体的内部,光照下可以将吸附的有机分子降解为二氧化钛和水。在长周期的甲醛消除反应中,疏水沸石封装氧化钛催化材料可以长时间保持将甲醛完全消除,甚至人为引入大量的潮湿气体,也对甲醛的消除效果没有任何影响。与此相比,传统的氧化钛材料在引入潮湿气体后迅速失活,无法满足对催化寿命的需求。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等的资助。


该论文作者为:Zhu Jin, Liang Wang, Qingxun Hu, Ling Zhang, Shaodan Xu, Xue Dong, Xinhua Gao, Runyuan Ma, Xiangju Meng and Feng-Shou Xiao
Hydrophobic Zeolite Containing Titania Particles as Wettability-Selective Catalyst for Formaldehyde Removal
ACS Catal., 2018, 8, 5250, DOI: 10.1021/acscatal.8b00732



renzoula 发表于 2018-6-24 09:14:06

报 告 人:肖丰收 教授(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Green Synthesis of Zeolite Catalysts and Design Synthesi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Metal and Metal Oxide@Zeolite Catalysts

报告时间: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 上午9︰00-11:00

报告地点:南昌大学化学学院会议室 (理生楼A302)

作者简介:

Prof. Feng-Shou Xiao received his B.S. and M.S. degrees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Jilin University, China. From there he moved to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a for Ph. D. research, then to the Catalysis Research Center, 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 where he was involved i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between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 Jilin University, China with 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 Since the end of 2009, Dr. Xiao a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has moved to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Zhejiang University. Currently, he is an associate editor of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lso serving as secretary of the Asia-Pacific Association of Catalysis Societies. His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zeolites, porous materials, and catalysis. He has more than 400 peer-reviewed papers with over 13 000 citations, ~ 50 granted patents, and over 40 plenary and keynote lecture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报告摘要:

Zeolit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in petrochemical and fine chemical industry, but their syntheses are not sustainable because of using costly and toxic organic templates and a huge amount of water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zeolites from “soft-templating” strategy normally requires designable mesoscale templates with relatively high cost, which strongly limits thei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this talk, it is briefly summarized our recent sustainable and generalized routes for synthesis of zeolites. Furthermore, by employing these new strategies for synthesis of zeolites, it is successfully prepared core-shell structured metal and metal oxide@zeolite catalysts, which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zeolite shape selectivity and metal high activity in catalytic reactoins. For example, a manganese oxide catalyst with zeolite sheath (MnOx@S-1), which exhibits high selectivity for producing nitriles by efficiently facilitating the oxidative cyanation; when photocatalyst TiO2 is fixed inside of zeolite crystals, it is given ideal performances for the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but are harmless to the organisms; when Pd nanoparticles are encapsulated inside of zeolite crystals, it is shown high furan selectivity in the hydrogenation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al .


jwkj 发表于 2018-5-31 10:30:05

浙江大学的肖丰收Angew. Chem. Int. Ed:钴催化二氧化碳选择性加氢合成乙醇

乙醇是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作清洁燃料添加剂、溶剂和消毒剂。乙醇生产通常依赖于纤维素原料的发酵。开发具有工业潜力的乙醇生产新路线具有重要意义,从合成气开始研究人员已经实施了各种工艺。使用CO2作为原料特别有吸引力,因为它的显著优点包括易于获得和可再生,以及通过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而消除温室气体CO2。然而,由于CO2的化学惰性,很难将CO2转化为乙醇。C = O键的有效断裂和所需化学品的选择性形成仍然具有挑战性。

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有效的CO2加氢催化剂;这些催化剂通常基于用金或铜、工业Cu/ZnO/ Al2O3、Ni-Ga、Zn-Zr、Mn-Co、Fe-Co、二氧化铈-二氧化钛。然而,这些催化剂提供甲醇作为主要产物。近年来,均相催化剂在CO2加氢制备C2+产物中有不错的选择性,但这些均相催化剂难以与反应体系分离和再生。多相催化剂易于再生,但是其性能还较低。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Pd和Pt )因其催化碳-碳偶联反应的特殊能力,在CO2加氢反应中备受关注,这是碳C2+分子生产的重要步骤。然而,混合C2+醇产物的形成导致乙醇选择性有限。用廉价和丰富的过渡金属(如钴)替代稀有和昂贵的贵金属(众所周知,钴是碳-碳偶联反应(如费-托合成)的高效催化剂)将增强CO2加氢的可持续性。对于CO2加氢合成乙醇,潜在的实用和可持续路线需要使用丰富的金属催化剂并形成具有高选择性的乙醇,这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的肖丰收教授、王亮副研究员和吉林大学的张伟教授联合在Angew. Chem. Int. Ed发表文章,题为: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Ethanol over Cobalt Catalysts。研究人员报道了CO2在非贵金属钴催化剂(CoAlOx)上选择性加氢制乙醇,这为CO2转化为乙醇作为主要产物提供了重要进展。通过使用不同的预还原温度调节催化剂的组成,优化了CO2加氢制乙醇的效率;催化剂在600℃下还原,在140℃下乙醇选择性为92.1 %,乙醇时间产率为0.444 mmol·g-1·h-1。Operando FT - IR光谱表明,相对于CoAlOx催化剂, CO2加氢生产乙醇的关键转化步骤是中间体甲酸盐物种经过*CHx的插入形成乙酸盐,乙酸盐经进一步反应得到乙氧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7 18:36 , Processed in 0.09259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