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叶龙武

查看数: 2221 | 评论数: 8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3-25 14:29

正文摘要:

叶龙武,厦门大学教授,1999.9-2003.7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2003.9-2008.7博士就读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2008.9-2011.6先后分别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从事博士后 ...

回复

shuangjiang 发表于 2023-5-9 18:46:49
我院叶龙武和吕鑫教授课题组在基于炔酰胺的杂环合成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onstruction of Axially Chiral Arylpyrroles via Atroposelective Diyne Cyclization”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303670),文章被选为VIP。
        联芳基轴手性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与药物分子中,并被作为手性配体或催化剂应用于不对称催化领域。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地构建联芳基轴手性骨架是近年来轴手性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元环/六元环轴手性骨架的构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类结构轴邻位位阻基团的距离较近,从而有利于其手性结构的稳定保持。而对于更小环系的联芳基轴手性骨架,由于环系减小造成轴邻位位阻基团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这类结构具有更小的旋转能垒,不利于其手性的稳定保持。因此,高对映选择性地构建该类轴手性骨架极具挑战。
         近日,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基于先前课题组有关铜催化1,5-二炔不对称环化反应(J. Am. Chem. Soc. 2019, 141, 16961; J. Am. Chem. Soc. 2020, 142, 7618; Chem. Sci. 2021, 12, 9466;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115554;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10637; Chem. Sci. 2023, 14, 3493)的研究基础,通过配体控制的远程手性诱导策略,从萘基取代的1, 5-二炔底物出发,以廉价金属Cu(I)作为催化剂,结合各类商业可得的手性双膦配体,通过串联氧化反应、X‒H插入反应,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地构建系列吡咯/萘基轴手性骨架。该反应具有以下特点:1)首次实现了单取代3-吡咯/芳基轴手性骨架的高对映选择性构建;2)首次通过二炔环化的模式构建轴手性骨架;3)首次基于烯基阳离子中间体构建轴手性骨架;4)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除发生串联氧化反应之外,也可发生串联Si‒H, Ge‒H, B‒H插入反应,实现了包含多种类手性中心的有机硅、有机锗、有机硼轴手性骨架构建;5)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明析了该类环化反应的机理和不对称控制模式。
        该研究工作在我院周波副教授、吕鑫教授和叶龙武教授的指导下,主要由叶龙武教授课题组2021级博士生陈阳波完成,并得到课题组其他研究生和本科生协助。理论计算部分由吕鑫教授课题组硕士生刘立高完成。特别感谢魏赞斌工程师协助完成单晶测试。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2125108,22121001,92056104)、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210002)、广东省催化重点实验室基金(2020B121201002)、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310024)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3670

nice007 发表于 2022-5-15 17:20:48
我院叶龙武和吕鑫教授课题组在基于炔酰胺的杂环合成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atalyst-Dependent Stereospecific [3,3]-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 of Sulfoxide-Ynamides: Divergent Synthesis of Chiral Medium-Sized N,S-Heterocycles” 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硫杂中环内酰胺骨架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之中。但是,由于熵效应和跨环相互作用,该类骨架的合成尤其是不对称合成极具挑战。近年来,基于手性亚砜和炔烃的[3,3]-σ重排反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利用立体专一的[3,3]-σ重排可以将亚砜的手性传递到产物中,从而得到一系列重要的含硫手性化合物。然而,该策略仍存在以下局限性:(1)手性传递效果差,产物对映选择性衰减明显;(2)反应需要贵金属或催化剂用量很高(35-50 mol %)的强酸催化;(3)产物中硫原子往往水解脱除,降低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近日,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基于先前课题组有关Lewis酸催化(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4015)和Brønsted酸催化(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7164; Chem. Sci. 2019, 10, 3123)炔酰胺[3,3]-σ重排反应的研究基础,以廉价金属铜或Brønsted酸(BA,10 mol %)作为催化剂,成功实现催化剂控制的亚砜炔酰胺[3,3]-σ重排反应,构建了多种手性中环氮硫杂环化合物。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从同一底物出发,通过不同催化剂的调控,高选择性地实现了两类中环氮硫杂环的多样性合成;(2)利用手性转移策略,从方便易得的手性起始原料出发实现了手性中环氮硫杂环的高对映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构建;(3)以上海有机所唐勇院士课题组发展的带有大位阻边臂的双噁唑啉(SaBOX)作为手性配体,初步实现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拆分;(4)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明析了该类重排反应的机理和手性转移机制。
         该研究工作主要由叶龙武教授课题组2018级博士生朱光宇和2017级直博生周吉佳完成,并得到课题组其他研究生和本科生协助。理论计算部分由吕鑫教授课题组硕士生刘立高完成。特别感谢生命科学学院邓贤明教授在生物活性测试方面提供的重要帮助。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210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25108、22101238、22121001、920561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80087)、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J02001)、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210002)、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310024)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04603

mitao 发表于 2022-3-8 08:24:18
我院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应Cell Press旗下刊物Trends in Chemistry的邀请,撰写题为“Recent advances towards organo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desymmetrizing reactions”综述,于近日在线发表(Trends Chem. 2022, 4, 191)。
        对映选择性的去对称化反应可从简单易得的前手性或内消旋底物出发,在反应位点和前手性中心上同时构建多个手性中心。与动力学拆分相比,其理论产率可达到100%。由于这些独特的优势,去对称化被普遍认为是不对称合成中的重要策略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有机小分子催化是除金属催化和酶催化外第三类不对称催化模式,具有催化剂易制备、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去对称化策略和不对称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高效结合不仅促进相关合成方法学的发展,且能为复杂手性分子的制备提供全新的路径。
        叶龙武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基于炔烃的不对称转化(Acc. Chem. Res. 2020, 53, 2003; Chem. Soc. Rev. 2020, 49, 8897)。近期,该课题组首次将不对称有机小分子催化应用于炔酰胺转化中,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 Chem.(2021, 13, 1093)、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27164; 2019, 58, 16252)、Nat. Commun.(2019, 10, 3234)等。该综述总结了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对映选择性去对称化反应在近5年的发展现状, 系统介绍了有机催化下前手性以及内消旋的酮、二酮、烯酮、二醇、二酚、三元和四元小环化合物、二烯等类型的原料参与的去对称化反应,同时对相关的底物普适性、合成应用和反应机理也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是,结合去对称化反应,对手性有机酸(Brønsted酸,BA)、手性有机碱和手性氮杂卡宾这三类主要手性有机催化剂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研究有力推动了去对称化反应和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为重要功能分子的不对称合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最后,提出了对映选择性去对称化反应当前存在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了深入思考和前瞻性展望。
        论文第一作者为叶龙武教授课题组2019级博士生许胤。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22125108、92056104、2177216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J02001)、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210002)、NFFTBS(J1310024)等相关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 ... 000144?dgcid=author

liangxiangfeng 发表于 2020-11-4 16:49:33
我院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应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刊物的邀请,撰写题为" Brønsted acid-mediated reactions of ynamides "综述,于近日在线发表(Chem. Soc. Rev. 2020, DOI: 10.1039/D0CS00474J)。
        炔酰胺作为一类杂原子取代的富电子炔烃,因其独特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催化领域,布朗斯特酸(Brønsted acid)介导的炔酰胺转化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相关的不对称催化尚未见报道。
       叶龙武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炔酰胺等杂原子取代炔烃化学研究。特别是,围绕过渡金属催化的炔酰胺串联反应,发展了一系列杂环合成新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几十种含药物核心骨架的重要杂环分子以及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L.-W. Ye,* et al. Acc. Chem. Res. 2020, 53, 2003)。近期,该课题组又先后实现了多例布朗斯特酸催化的炔酰胺转化,特别是实现了其不对称催化,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 Commun.(2019, 10, 3234)、Chem. Sci.(2019, 10, 3123)、Green Chem.(2019, 21, 3023)、Org. Lett.(2020, 22, 648)等。
        该综述对布朗斯特酸介导的炔酰胺反应进行了总结,系统介绍了炔酰胺在布朗斯特酸作用下,形成活性物种联烯亚胺阳离子(ketenimiums),进而发生系列环加成反应、环化反应、分子内烷氧化/重排反应、氧原子转移反应、氢/杂原子原子加成反应等。特别是该课题组利用手性螺环磷酰胺作为催化剂,实现了首例基于炔烃的不对称布朗斯特酸催化(手性布朗斯特酸直接活化炔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炔酰胺的新型不对称催化模式,即形成的联烯亚胺中间体与手性磷酸(磷酰胺)通过氢键和离子对作用模式进行不对称诱导。这些研究对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和基于炔酰胺的不对称催化都是很好的补充。最后,该综述对布朗斯特酸催化的炔酰胺转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论文第一作者为叶龙武教授课题组2018级硕士生陈阳波。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622204、2177216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J02001)、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83015)、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180036)、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 ... 00474j#!divAbstract

lastday 发表于 2020-9-3 17:45:05
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应美国化学会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刊物的邀请,撰写题为"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Tandem Reactions of Ynamides for Divergent N-Heterocycle Synthesis"综述,于近日在线发表(Acc. Chem. Res. 2020, DOI: 10.1021/acs.accounts.0c00417)。
       炔酰胺是一类杂原子取代的富电子炔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炔酰胺因其独特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高效和高选择性的构建系列含氮分子。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炔酰胺的双官能团化反应,且几乎无相关的不对称催化报道。
       叶龙武课题组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炔酰胺化学研究。发展了多种策略实现炔酰胺等杂原子取代炔烃转化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控制,结合新催化体系、新催化剂和新型反应试剂的设计与开发,围绕杂环药物优势骨架的构建,发展了系列基于炔酰胺等杂原子取代炔烃的新反应,为合成结构多样性的杂环化合物提供了高效简洁的方法。所发展的方法已被高效应用于合成几十种含药物核心骨架的重要杂环分子(特别是中环、多环、桥环等杂环骨架)和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2015, 137, 9567; 2019, 141, 16961; 2020, 142, 3636; 2020, 142, 7618)、Angew. Chem. Int. Ed.(2015, 54, 8245; 2017, 56, 605; 2017, 56, 4015; 2019, 58, 9632; 2019, 58, 16252; 2020, 59, 1666; 2020, 59, in press)、Nat. Commun.(2017, 8, 1748; 2019, 10, 3234)、Chem. Sci.(2014, 5, 4057; 2015, 6, 1265; 2019, 10, 3123)等。
        该综述对过渡金属催化炔酰胺串联反应以期发展炔酰胺的四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系统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炔酰胺氧化、胺化和环异构化引发的串联反应及其在一系列功能氮杂环(如2-二苯甲基吲哚、2-氨基吲哚、2-氨基吡咯、3-二苯甲基异喹啉、异喹啉酮、β-咔啉、吡咯[3,4-c]喹啉酮、多环吡咯、桥连吡咯、中环内酰胺等)多样性合成中的应用。特别是,课题组在炔酰胺化学研究中开发的一类新型炔烃胺化试剂--异噁唑,已被国内外二十多个课题组广泛应用。课题组建立的通过铜催化二炔环化产生铜卡宾方法可实现系列手性氮杂环的高效和高选择性合成,有力推动了炔酰胺的不对称催化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重要氮杂环的构建提供全新和高效的方法,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炔烃化学和金属卡宾化学。最后,综述还对炔酰胺化学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论文第一作者为2016级博士生洪凤林。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572186、21622204、2177216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2015J06003)和重点项目(2019J02001)、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对台科技合作项目(3502Z20183015)、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150045、20720180036)、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ccounts.0c00417

luzao 发表于 2020-8-8 14:22:29
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应美国化学会旗下Chemical Reviews刊物的邀请,撰写题为"Nitrene Transfer and Carbene Transfer in Gold Catalysis"综述,于近日在线发表(Chem. Rev. 2020, DOI: 10.1021/acs.chemrev.0c00348)。
       涉及金属卡宾的催化反应被认为是均相过渡金属催化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均相金催化因其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和官能团容忍性强等优点,是近十年来均相催化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其中,从廉价易得的炔烃出发,通过金催化氮宾转移和卡宾转移的方式来产生金卡宾中间体,是金属卡宾化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叶龙武课题组一直致力发展金属卡宾化学。近年来,以炔烃为底物,先后实现了金卡宾(Chem. Sci. 2014, 5, 4057; Chem. Sci. 2015, 6, 1265; J. Am. Chem. Soc. 2015, 137, 9567; Nat. Commun. 2017, 8, 1748; Sci. Bull. 2017, 62, 1201; ACS Catal. 2019, 9, 1019)、铂卡宾(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605)、锌卡宾(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666)和铜卡宾(J. Am. Chem. Soc. 2019, 141, 16961; J. Am. Chem. Soc. 2020, 142, 7618;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7206)的全新生成方式。特别是,开发了一类新型的炔烃胺化试剂--异噁唑用于产生α-亚胺金卡宾,被国内外二十多个课题组广泛应用。该综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金催化炔烃氮宾转移和卡宾转移反应的应用现状。首先,系统介绍了金催化炔烃的氮宾转移反应和各种新型的炔烃氮宾转移试剂如叠氮化物、氮杂叶立德、异噁唑等。其次,系统介绍了金催化炔烃的卡宾转移反应,并由此发展了多种炔烃的氧转移试剂如硝基化合物、硝酮、亚砜、吡啶氮氧化物等。对于各类炔烃参与金催化氮宾转移和卡宾转移的反应机理及其在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全合成中的运用也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综述还总结了金催化氮宾转移和卡宾转移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该工作由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和位于新竹的清华大学刘瑞雄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772161和2162220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J02001)、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对台科技合作项目(3502Z20183015)、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180036)、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hemrev.0c00348

sashui 发表于 2020-7-8 16:10:46
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在基于炔酰胺的杂环合成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opper-Catalyzed Azide-Ynamide Cyclization for Generation of α-Imino Copper Carbenes: Divergent and Enantioselective Access to Polycyclic N-Heterocycles” 为题于2020年7月4日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从廉价易得的炔烃出发,通过氮宾转移的方式来产生α-亚胺金属卡宾中间体,是近年来金属卡宾化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基于此,人们发展了一系列氮转移试剂,例如叠氮化物、异噁唑、氮杂叶立德等。其中,利用叠氮化物作为氮宾转移前体来产生α-亚胺金属卡宾中间体,因其可以更加灵活、原子经济性的方式构筑一系列重要含氮杂环化合物,尤其受到关注。然而,迄今为止,该类炔烃胺化反应仅局限于金催化,且相关不对称催化尚未有报道。
最近,叶龙武教授课题组基于先前研究工作基础(J. Am. Chem. Soc. 2015, 137, 9567; Nat. Commun. 2017, 8, 1748),以Cu(I)作为催化剂,由炔烃出发直接生成α-亚胺铜卡宾,并被分子内的烯基和炔基物种捕获。进一步利用本课题组发展的新型手性BOX配体(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666),发展了该类反应的不对称催化。该反应具有以下特点:(1)首次实现了叠氮-炔烃胺化反应的不对称催化;(2)首次报道了从炔烃出发生成α-亚胺铜卡宾;(3)以高非对映选择性和高对映选择性实现了系列重要手性氮杂环骨架的高效构建;(4)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明析了该类串联反应的机理。
该研究工作主要由叶龙武教授课题组2018级硕士生刘鑫完成,并得到课题组其他研究生和本科生协助。理论计算部分由南京农业大学邓超副教授完成,魏赞斌工程师协助完成单晶测试。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772161和2162220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J02001)、厦门大学校长基金(20720180036)、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310024)、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7206




bailianhua 发表于 2018-6-7 08:17:06
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我校3人入选。其中,生命科学学院周大旺教授入选特聘教授项目,管理学院吴超鹏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叶龙武教授入选青年学者项目。
叶龙武,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3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博士学位;2008-2011年分别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先后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CS Catal.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引3000余次。先后获得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6)、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6)等。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0:09 , Processed in 0.08940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