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洪来

查看数: 1417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3-25 16:56

正文摘要:

刘洪来,男,1960年10月生,浙江省富阳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1985年3月至今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工作;1995年8月被聘为教授;现为《化学学报》、《Chinese J. Chem.》和《过程工程学报》编委。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 ...

回复

mihu 发表于 2020-9-10 15:23:42


luan 发表于 2018-7-11 09:47:06
报告题目:储能材料的理性设计:经典密度泛函理论的应用
报告时间:2018年6月19日 9:30-10:30
报告地点:浙江工业大学存中808室
报告人: 刘洪来教授、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人简介:
1982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本科毕业,1985年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华东化工学院获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中科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胡英教授。1985年留校至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目前主要从事热力学与界面现象的研究,包括流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界面现象和气体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的分子模拟,以及吸附分离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研究成果“通过温度、压力和液相组成的测定获得完整汽液平衡数据的研究”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高分子系统的分子热力学”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复杂流体的分子热力学”2011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fuzao 发表于 2018-6-29 08:29:15

刘洪来教授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

是什么导致了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关于气候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6月15日下午,由我校校办、教务处、学工部主办,化学学院承办的第九期“通海讲堂”邀请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洪来为学生讲述了一场与如何与二氧化碳斗智斗勇的奇妙旅程。

    刘洪来首先介绍了温室气体与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他指出,人类活动排放过量温室气体,气温升高与温室气体联系紧密,通过研究并统计,从结果中可以一窥全球平均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关系。他表示,二氧化碳减排既有政治与经济因素,也存在技术问题。比如,对于二氧化碳捕集,我们可用多种化工技术,溶剂吸收、固体吸附、膜分离……然而,有些材料成本高,有些技术不成熟,或是原料来源不足,就造成了现有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能耗高、代价大而无法大规模应用。

    在二氧化碳吸附剂设计筛选合成方面,刘洪来介绍说,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分离技术,利用吸附剂与不同气体分子之间吸引力的差异而实现不同气体组分的分离,其中高效吸附剂是关键。一种材料需要满足多种条件才能用作二氧化碳吸附剂,从原料丰富、制备简单的角度出发,活性炭最为出色,而若要比较表面积大小、孔径是否合适,活性炭就不能胜任,已知的多种多孔材料都有应用限制,同时,“吸附能耗”与“吸附量和选择性”难以兼顾,此时选择余地更多的有机聚合物材料(例如环糊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刘洪来教授还介绍了二氧化碳埋存和转化利用。二氧化碳固化思路包括地质埋存、矿物固化等,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水合物由深海吸收,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保证二氧化碳不会再泄露回到大气。考虑二氧化碳的利用价值,刘教授认为,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化工产品。他表示,有价值的产品大多是有机物,这就意味着这种转化过程只是将排放过程延后。只有用非化石能源的转化才有意义,例如利用太阳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8 17:26 , Processed in 0.08317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