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数理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应昌

2018-1-16 10:55| 发布者: fiber| 查看: 294| 评论: 0

摘要: 杨应昌,物理学家 1934年5月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物质磁性的研究。研究宏观磁性与微观结构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

杨应昌,物理学家 1934年5月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物质磁性的研究。研究宏观磁性与微观结构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源特点,探索有应用价值的新材料。1980年首次合成具有ThMn12型结构富铁的新相并通过中子衍射研究明确了该结构的特点与形成条件。1985年最早研制成功多元Nd2(Fe、Al、Co)14B型磁体,可同时提高磁体的矫顽力和居里温度。1990年发现在稀土合金中的间隙原子效应,进而从理论上阐明它的起源并发明了Nd-Fe-N系新型稀土永磁材料。 1991年、2003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在第23届国际稀土永磁会议上获颁杰出成就奖。

稀土永磁国际会议是第一代稀土永磁的发明人美国K.J. Strnatt教授1974年创建的,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和2006年的两届会议曾在我国召开。稀土永磁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开始,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的重要产业,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等高科技产品中,对信息、交通、能源、环境诸领域的技术进步起着推动和保障的作用。

杨应昌院士结合我国资源特点,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稀土合金的磁性。当时正值开发第一代稀土永磁钐钴合金的时候,他没有简单地跟踪国际研究热点,而是挖掘钐钴合金的物理内涵,把研究扩展到3d(过渡族金属)- 4f(稀土金属)金属间化合物,而且根据3d电子的属性,确认金属铁是3d电子最佳的载体。因此他另辟蹊径,研究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杨应昌院士在探索稀土铁合金的新相、揭示新效应、开拓新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1980年合成了具有ThMn12型结构的稀土铁新相,现在已成为稀土合金中的一个重要系列,不仅用于永磁材料的开发,而且也扩展到开发新型隐身吸波材料。自1983年后,稀土铁合金成为国际上开发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的主流,杨应昌院士的工作,被国际同行列为开拓这一领域的先锋。1990年杨应昌研究组发现了在稀土铁合金中氮的间隙原子效应,发明了钕铁氮和镨铁氮等新材料,并且与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合作,采用中子衍射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测定了钐铁氮和钕铁氮各类氮化物的晶体结构,表明氮原子占据晶体的间隙晶位。基于中子衍射的数据,计算了氮化物稀土4f电子的晶场作用和铁3d电子能带结构,从理论上阐明了在这些合金中氮的间隙原子效应的物理根源,从而在稀土磁性材料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家族,现在把钐铁氮和钕铁氮等统称为稀土间隙型化合物。这是自1983年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硼问世以来发现的唯一的内禀磁性可与钕铁硼媲美的新材料。近年来,杨应昌院士带领应用磁学中心在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致力于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继开发了钕铁氮和钐铁氮的产业化技术。关于开发高性能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产业化技术的项目已于今年6月份通过了“863”专家组验收和教育部科技开发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产品性能达到40兆高奥,实现和超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十二五期间发展钐铁氮新材料所预期的技术指标。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6 13:25 , Processed in 0.114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