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詠华

2017-12-6 09:38| 发布者: fiber| 查看: 180| 评论: 0

摘要: 任詠华,无机化学家 1963年2月10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鹤山。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3年2月10日,任咏华生于香港。她的 ...

任詠华,无机化学家 1963年2月10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鹤山。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3年2月10日,任咏华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根据任咏华讲述,其双亲都没有引导她走上科学道路。是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善于分析的性格引导她从事科学。她上小学的时候打破一支温度计,温度计中的水银在她手上流动和聚并的现象,让她惊奇。在中学,她的一位中学教师为她带来极大的启发。这位教师纵然怀有身孕,仍然授课至最后一刻。

任咏华于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于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任咏华师从支志明院士,在支志明的课题组,她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任咏华从事金

属钌氧化化学的研究。

1988年博士毕业后,任咏华在香港城市大学(当时叫做城市理工学院)新成立的应用科学系获得一个初级教职。当时的城市理工学院科研设施非常差,任咏华为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订购了第一批化学图书,为实验室订购了第一批烧杯和化学药品。在城市理工学院期间,承担本科生教学,在教学时间之外,任咏华利用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教授的实验室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在这期间,她投身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金属配合物发光。

1990年,任咏华转入母校香港大学任教。1991年夏至1992年夏,任咏华两次到伦敦帝国学院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弗里·威尔金森的课题组访问,在这里她开始转向有机金属合成的研究。从伦敦返回香港之后,任咏华开始有机金属发光体的研究,制备出了长寿命的冷发光有机金属,激发态寿命在微秒量级,比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材料的激发态寿命还长,促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展。

1995年,任咏华升任高级讲师,1997年成为教授,1999年成为讲座教授,2000至2005年任系主任。2001年,任咏华开始任黄乾亨黄干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2007获得福布莱特杰出学人奖。

2001年,任咏华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巧合的是,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在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也是38岁,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2006年,任咏华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任咏华以“过渡金属炔基及硫属簇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获得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表彰其在发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工作。”

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铂、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并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这些工作成绩受到国际同行关注,被邀在Chem.Comm.,Angew.Chem.(国际版),Acc.Chem.Res.,Chem.Soc.Rev.等杂志撰写重点文章或综述文章。此外,她还担任美国化学会Organometallics及Inorg.Chem.,英国皇家化学会J.Chem.Soc.DaltonTrans.,New Journal of Chem.,Coord.Chem.Rev.,Inorg.Chim.Acta等国际杂志编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英国皇家化学会百周年讲座奖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07:16 , Processed in 0.0523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