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技术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

2018-1-6 11:21|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132| 评论: 0

摘要: 潘际銮,焊接工程专家。1927年12月24日生于江西九江。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南昌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44年8月,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学生; 1946年8月,清华大学 ...

潘际銮,焊接工程专家。1927年12月24日生于江西九江。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南昌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44年8月,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学生;

1946年8月,清华大学机械系学生;

1948年8月,清华大学机械系助教;

1950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硕士研究生;

1953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教师、焊接教研室主任;

1955年8月,清华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中1959年,前苏联巴顿焊接研究所访问学者;1978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198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焊接系客座教授);

1993年4月,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02年12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参与创建国内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50年代末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的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

“QH—ARC法”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984年);

“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4年);

“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1965年)。

此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2001)、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及三等奖(200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7:27 , Processed in 0.0495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