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技术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

2018-1-9 09:35| 发布者: fiber| 查看: 193| 评论: 0

摘要: 姚熹,材料科学家。1935年9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美国陶瓷学会会士。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姚熹,材料科学家。1935年9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美国陶瓷学会会士。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并随校西迁至西安,1957~1979年期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助教、讲师。

1979年底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进修,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1982~1983年在该校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1983年回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1984年由原高等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晋升为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5年开始筹建电子材料研究实验室,该室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专业实验室,并被选定为全国重点学科发展计划的七个试点实验室之一,姚熹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2007年2月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并采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对铁电体中的极化弛豫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微畴-宏畴转变、电场诱导纳米结构调整以及超顺电状态等一系列新现象,对发展机敏材料有重要意义。1987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姚熹教授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与通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电子材料学科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材料工程部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电子学评审组成员。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湖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聘为名誉教授,还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并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先进陶瓷与微结构实验室副主任。他是中国材料研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还担任着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副主任。

姚熹教授是国际陶瓷学院的创始会员并且是其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国际铁电顾问委员会中代表中国的委员;国际学术刊物铁电快报的编委和欧洲固态与无机化学杂志的科学委员会委员。他于1982年因对铌酸锂双晶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获得美国施乐(Xerox)公司颁发的Xerox奖. 1985年由于他发现了晶粒压电共振现象而获美国陶瓷学会的Ross-Coffin-Purdy奖。姚熹教授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顾问委员会成员,亚洲铁电学联盟主席,国际铁电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和UFFC铁电学委员会成员,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美国陶瓷学会(ACerms)会员。他1990年被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固态化学研究所聘请为高级研究员,1995年受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姚熹教授还是国际铁电学报、欧洲无机化学与固态化学学报以及国内许多学报的编委或顾问。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基金奖。2002年姚熹院士获IEEE铁电学成就奖和并当选美国陶瓷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教授曾经担任许多国际会议主席、顾问委员会成员、分会主席。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6:43 , Processed in 0.0524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