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技术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

2018-1-10 09:39|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209| 评论: 0

摘要: 张清杰,材料科学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1958年11月生于河南省西峡县,籍贯河南西峡。1982年本科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199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 ...

张清杰,材料科学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1958年11月生于河南省西峡县,籍贯河南西峡。1982年本科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199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学习经历

1978.2-1982.1 洛阳工学院机制专业

1982.2-1984.6 华中理工大学船舶结构与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4.7-1987.1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0 一研究所工作

1987.2-1990.10 华中理工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0.10-1992.1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工作经历

1992.10-1994.11 武汉工业大学副教授、结构工程与力学系副主任

1994.8-1995-8 武汉工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

1995.9- 1997.10 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处处长

1997.11-2000.5 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2000.5-2010.6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现任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热电材料等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材料制备和工程应用研究。提出磁性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概念,发现热-电-磁协同效应,建立了热电材料电子/声子输运协同调控的新方法;发明了热电材料快速非平衡制备新技术,实现了近百种热电材料的快速制备,解决了低温和中温系列重要热电材料长期不能快速低成本制备的重大技术难题;将研究的高性能材料用于太阳能全光谱热电-光电复合发电和武器装备系列重点型号,为国家新能源技术和国防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美国陶瓷协会“科学技术前沿奖”(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stum Roy Award);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国际期刊发表系统论文。

张清杰教授同日本科学家新野正之合作,提出了将基于高效热电材料的太阳能热电转换技术与基于光伏电池材料的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进行集成复合的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的新的科学构想,得到我国NSFC和日本JST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支持,研制出了具有中日双方各50%知识产权的国际上第一台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的实验系统并试验成功,开辟了太阳能全光谱(200~3000nm)直接高效发电技术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太阳能高效热电—光电复合发电技术、工业余热高效发电技术和微小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对高效热电材料提出的重大需求,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了通过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原子—分子、纳米—介观和亚微观尺度)热电材料的电热协同输运规律,特别是低维结构和复合结构中的新的物理效应对电热输运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热电材料微结构的形成规律与控制原理及热电材料的集成制备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热电材料性能和发展新的热电材料体系的科学思想,这一科学思想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的“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2006年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

在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制备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体系的研究方面,同团队成员合作,提出并建立了非平衡状态下纳米晶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应力诱导低维结构热电材料制备新方法、交叉共沉淀结合放电等离子体快速致密化制备纳米晶热电材料的新方法以及它们的集成制备技术;利用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研制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分别达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达到1.35(300K),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这些体系的最好数据。相关研究在APL、JAP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APL90, 2007; APL89, 2006; APL87, 2005; JAP100, 2006; JAP97, 2005等)。

张清杰教授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AP)、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Acta Physica Sinica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4篇,被SCI和EI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和引用20余篇次,编著并出版学术著作1部。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23:22 , Processed in 0.1043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