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化学学部

2017-11-4 11:25| 发布者: bluesky| 查看: 287| 评论: 0

摘要: 2015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中化学学部9人。 1 于吉红(女) 48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女 无机化学领域专家。吉林大学教授。1967年1月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籍贯山东 ...

2015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中化学学部9人。

 1 于吉红(女) 48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女  无机化学领域专家。吉林大学教授。1967年1月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籍贯山东肥城。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2年和1995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创新性贡献:创建了限定禁区设计分子筛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预测了分子筛的可能结构,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提出了基于模板诱导、杂原子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特定孔道结构多孔晶体材料的若干新途径,合成出JU(吉林大学)系列50余种在不对称催化和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手性孔道和超大孔道等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其中多种新型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收录、命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2 刘云圻 66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2月生于江苏省靖江市,籍贯江苏靖江。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总结发展了高性能分子材料的设计思想和提出了性能调控的新方法。证实了扩展p体系是实现高迁移率的重要途径,合成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新型p共轭分子材料。首次提出了液态铜催化剂生长石墨烯的概念,获得了高质量单晶石墨烯;制备了第一个氮掺杂的石墨烯,实现了对石墨烯电学性能的调控;开拓了在介电层上直接生长石墨烯的新方法。揭示了界面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新的溶液法加工技术,实现了器件的多功能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等。 

3 安立佳 50 高分子物理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高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64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籍贯山东东平。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9年和1992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高分子链部分穿透球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引入泄水函数和携水函数,结合Einstein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转动耗散理论,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与溶剂间的多体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建立了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发展了一套Brown动力学模拟与分析方法,揭示了快速启动形变条件下缠结高分子流体构型和缠结演化规律;提出了“缠结高分子流体剪切抑制解缠结”新概念,合理地描述了传统理论无法理解的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现象。

 4 孙世刚 60 电化学 厦门大学 

  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4年7月生于重庆市万州区,籍贯重庆万州。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提出电催化活性位的结构模型,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发展了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阐明了多种有机小分子与铂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创建了电化学结构控制合成方法,成功破解高表面能纳米晶制备的难题,首次制备出由高指数晶面围成的高表面能铂二十四面体纳米晶,显著提高了铂催化剂的活性。曾获国际电化学会Brian Conway奖章、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5 李玉良 65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10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籍贯山东高密。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二系。 

主要从事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交叉科学研究。首次合成了具有本征带隙sp杂化的二维碳石墨炔,为碳材料家族贡献了一个重要的新成员,发现在电学、催化、能源、力学等方面优异性能,引领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建立了无机/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共生长方法学,解决了纳米科学中异质结构相容生长的关键问题,成为国际上生长低维异质结构的经典方法;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富勒烯低维结构生长方法学,实现了大面积、高有序富勒烯纳米管的制备,开辟了富勒烯研究的新途径等。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第二和第四完成人各一项)。 

6 张锁江 50 化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64年11月生于河南省林州市,籍贯河南林州。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89年在河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工研究。以离子液体为核心,将基础研究和过程开发紧密结合,在构效关系、工程放大和工业应用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成果。揭示了离子液体氢键特殊性、网络结构及构效关系,形成了功能化离子液体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离子液体传递/反应原位研究方法,阐明了其结构对工程放大的影响规律;研发了系列反应/分离新体系,发展了绿色过程系统集成方法,实现了离子液体的规模制备和多项绿色新技术的工业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7 席振峰 52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 

有机化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63年4月生于河南省虞城县,籍贯河南虞城。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化学研究所,1996年获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研究,发现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氧化反应、协同稳定化转金属反应、芳构化形成芳香金属杂环等新反应类型和协同切断不饱和化学键等新反应模式,揭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独特的反应机制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建立了多种金属有机杂环结构的高效合成方法。曾获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等。

8 唐勇 50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9月12日出生于四川井研县,籍贯四川井研。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1992年和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针对均相催化领域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等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区域装载配位基团以调控其催化行为的方法,提出了边臂策略设计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理念。运用该策略,设计了系列新型手性配体并成功应用于十余类重要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发展了叶立德反应选择性调控的一些新方法;设计了新型单中心聚烯烃催化剂,为聚乙烯多样性链结构的选择性合成提供了高效的途径。研究并阐明了边臂的作用机制和规律,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了转移转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9 谭蔚泓 55 分析化学 湖南大学 

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湖南大学教授。1960年5月生于湖南省益阳市,籍贯湖南益阳。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生物分析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提出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揭示其细胞识别的基本性质;提出多种高灵敏、高时空分辨纳米生物传感方法,对生物分析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6 18:03 , Processed in 0.0514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