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

2017-11-10 15:16| 发布者: fiber| 查看: 551| 评论: 0

摘要: 陈小明,无机化学家,教授,院士,1961年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底晋升教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金属配合物和配合物 ...

    陈小明,无机化学家,教授,院士,1961年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底晋升教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金属配合物和配合物超分子的设计、控制合成和结构与性能研究,至2004年6月,他在《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和《欧洲化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同行在SCI收录论文和国际出版专著中引用2100多篇次。曾获得两省部级一、二等自然科学奖以及“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奖励。

       1961年10月5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市。

       1983年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麦松威教授)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

       1993年12月晋升副教授,

       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

       1996年7月被遴选为无机化学的博士生导师。

       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特聘教授。

       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术成就

 主要从事配合物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发展了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和结构调控方法,开展了动态变化和多功能等微孔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发展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方法,发现了10多种金属诱导有机反应,将有关的原位反应方法应用于微孔结构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促进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在杂环有机化合物合成方面的应用。曾获1999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他主要从事功能金属配合物和聚合金属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分子设计、合成和结构与性能研究。目前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三个方面:

 (1) 1992年起,开展“金属酶活性中心结构的小分子模拟”的研究,取得具有特色的进展,合成了多种金属酶活性中心结构的新型模型化 合物并进行深入的结构与催化性质研究。

 (2) 1994年起,开展了“具有光电子性能的簇合物与聚合物研究”,创立合成含铜与其它金属的异多核配合物的独特方法,设计和组装新 型异多核金属配合物,在复杂异多核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建立起系列铜-稀土18核簇合物及其它铜-稀土异 多核配合物的新颖制备方法,开展复杂金属配合物体系的磁性及光电性质研究,为异金属功能配合物在分子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 基础。

(3)成功利用桥连配体与金属离子作为模块组装了大量的、具有不同框架结构的聚合金属配合物,并通过超分子作用等调控聚合物的框架 结构,获得系列具有新颖结构和发光功能等功能的新型有机—金属聚合物,为此类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研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1993年以来,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课题。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 术论文230多篇,其中在包括国际第一流的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应用化学》、《欧洲化学》等知名学术刊物发表200多篇。部 分论文已被同行在国际性学术杂志上引证1160多次。根据国家科委情报中心的统计,1996年陈小明在国际上发表(《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 个人排行榜第五位,1997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三名。1999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三名。曾应邀在13次国际性 和17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在教学方面,他曾讲授《结构化学》、《波谱化学》、《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和《金属配合物的现代研究方法》、《现代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科研工作,其中7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已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 其所指导的学生中,2名博士生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 术论文230多篇,其中在包括国际第一流的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应用化学》、《欧洲化学》等知名学术刊物发表200多篇。部分论文已被同行在国际性学术杂志上引证1160多次。根据国家科委情报中心的统计,1996年陈小明在国际上发表(《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 个人排行榜第五位,1997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三名。1999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三名。曾应邀在13次国际性 和17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1. Optimized acetylene/carbon dioxide sorption in a dynamic porous crystalZhang, J.-P.; Chen, X.-M., J. Am. Chem. Soc. 2008, ja-2008-089872.

2. Exceptional framework flexibility and sorption behavior of a multifunctional porous cuprous triazolate framework. Zhang, J.-P.; Chen, X.-M., J. Am. Chem. Soc. 2008, 130, 6010–6017.

3. Single-crystal-to-single-crystal transformation from ferromagnetic discrete molecules to a spin-canting antiferromagnetic layer Cheng, X.-N.; Zhang, W.-X.; Chen, X.-M.,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5738-15739.

4. Temperature- or guest-induced drastic single-crystal-to-single-crystal transformations of a nano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Zhang, J.-P.; Lin, Y.-Y.; Zhang, W.-X.; Chen, X.-M.,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4162-14163.

5. Copper(I) 1,2,4-triazolates and related complexes: Studies of the solvothermal ligand reactions, network topologie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Zhang, J.-P.; Lin, Y.-Y.; Huang, X.-C.; Chen, X.-M., J. Am. Chem. Soc. 2005, 127, 5495-5506. 

6.A new route to supramolecular isomers via molecular templating: nanosized molecular polygons of copper(I) 2-methylimidazolates. Huang, X.-C.; Zhang, J.-P.; Chen, X.-M.,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3218-1321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9 13:47 , Processed in 0.0519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