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材料学院 新材料 科学院院士 化学部 查看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懿

2017-11-10 15:37| 发布者: fiber| 查看: 219| 评论: 0

摘要: 陈懿,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3年4月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2000-2005)、国际催化协会中国理事(1992-2000)、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95-1998)、教育部 ...

陈懿,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3年4月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Journal of Catalysis》编委(2000-2005)、国际催化协会中国理事(1992-2000)、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95-1998)、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5-200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7-2002);1985-1997期间还历任南京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常务副校长、代校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多相催化、介观化学等研究,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八项。1997年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2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项,德国、欧洲以及世界专利各一项。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4月11日 生于福建省福州县(市)。

1955年7月 南京大学化学系胶体化学专业毕业。

1955-1978年 南京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

1979-1981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工系访问学者。

1981-1987年 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大学发展项目审议委员。教育部编制15 年科技发展规化化学组成员。高校理科教材编审委员,化学学科课程结构研究组副组长。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1998年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第二十三届,1990-1994)。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第二十四届,1994-1998)。

1988-1997年 南京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代校长。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中国两名代表之一(1998-)。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教育部第二、三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生屏蔽效应的计算。阐明了溶液反应合成非晶态Ni-B粒子的机理,发现了制备Ni-P合金粒子液相反应的自催化本质,改进了溶液沸点附近回流加热的制备方法,提出了有效避开水解作用,获得类金属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学反应方法。近年来,在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晶格氧的活动性与粒子尺寸和催化选择性的关联,低维纳米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进展。专著有《穆斯堡尔谱学基础和应用》等。

陈懿于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胶体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随即参加物理化学课程和实验的教学。他感到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1957年参加了李方训教授主持的热力学经典名著的读书讨论和有关电解质溶液的研究工作,在傅献彩教授指导下学习了Noyes and Sherill的《物理化学原理》一书。李方训曾叮嘱他,登上讲台时至少应掌握三倍于所授的知识,于是他认真地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60年代初期担任“物理化学”的主讲教师并兼任系主任助理,并分管教学工作。他精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致力于配套教材建设。1960年前后与傅献彩联合编著了《物理化学》一书,此书被选为中国第一部统编教材,并被广泛采用,此书及其以后诸版对中国高校的物理化学教学都产生过很大影响。随后,他又与傅献彩合编了《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并组织翻译了《物理化学习题集》和组织实验教材的建设。当时陈懿年方28岁。他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在60年代初就享有盛誉。他每每就授课的主要内容比较三本或三本以上著名教科书的引述和表达方法,写出初稿,经修改后写出提纲,而后在课堂上脱稿讲授。他的讲课重点突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鲜有人知的是他为了研究如何讲好课曾去听过苏州评弹,因为他认为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之所以令人百听不厌,必有可学之处。

陈懿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努力贯彻戴安邦提出的实验室是全面教育的最好场所的观点,在他后来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期间,组建了中级化学实验室,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有机会使用一些先进仪器设备,使研究生能有机会独立进行操作;建立了计算化学实验室,并参加了“计算机模拟贵重仪器教学”软件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根据教学的需要组建了仪器分析化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对提高本科生的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内建立研究生制度后,陈懿较早地提出要解决固定的大学四年制、专业过窄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急剧增加的矛盾,提倡对教学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或重组。他与有关同志倡议在中国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基地建设深化教育改革。他在国家教委的课程结构研究小组和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对南京大学以及国内高校化学的教学均有较好的影响。戴安邦对他的评价是“陈懿对物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堪称突出,科研工作优质多产,他工作勤恳,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同辈中的佼佼者。”

“文化大革命”中,陈懿带领大学生到工厂劳动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其间他深入南京化肥厂的中变催化剂车间,参加生产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契机对研制中变催化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由此开始了对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并与物理系夏元复教授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应用穆斯堡尔谱学于催化的研究。

     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的政策迎来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的春天,也为陈懿施展自己的抱负创造了条件。1979年8月他作为访问学者被选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工系深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听取了固体物理、计算机、材料化学、理论化学、多相催化等课程,并合作发表了7篇论文,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又在1985、1988、1991、1996、1997、1998年六次应邀到威斯康星大学短期合作研究,他在美国的联系教授Dumesic对他在美工作的评价充满了赞赏,使他也有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工作的机会,但年近半百的他感到应该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急国家所急,着力于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做贡献,着力于培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遂按时回国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9 08:58 , Processed in 0.0507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