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温大小分子固硫新技术助推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发展

[复制链接]

41

主题

63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9:51: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温州大学王舜教授团队联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陈忠伟教授课题组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博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利用有机小分子蒽醌“固硫”的创新思路,实现了高载量硫正极长期循环的稳定性。该小分子“固硫”新技术将有望大大缩短高性能锂硫电池商业化的进程。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目前锂硫电池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易溶解于电解液的中间产物——多硫化物。一方面,多硫化物的溶解增加了电解液的黏度,降低离子的导电性;另一方面,多硫化物的溶解导致活性物质急剧流失,电池的性能大幅度衰减。因此,如何减少硫在电解液中的损失实现有效“固硫”,如何设计出高载量的硫正极以提高比能量,成为目前实际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图1.(A)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合成示意图;(B)0.5 C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循环性能及(C)不同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倍率性能比较图。



图1A是蒽醌/石墨烯/硫复合正极材料制备的示意图,图1B和1C是锂硫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测试图。从图可知,蒽醌/石墨烯/硫复合正极材料具有极其稳定的循环能力,在300圈循环内,平均每圈容量仅降低0.019%;0.5C充放电500圈后,总容量仍保持在初始容量的81%以上。这种稳定的充放电行为意味着天然丰富的蒽醌(AQ)小分子可以有效抑制中间多硫化物的溶解及流失。

图2.(A)多硫化锂溶液中滴加蒽醌分散液的溶液颜色变化图;(B)多硫化锂-蒽醌复合物的XPS成像;(C)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D)多硫化锂-蒽醌复合物的原位X射线表征。


图2A表明,蒽醌小分子可迅速与多硫化物作用形成AQ-Li2S4沉淀物。图2B的XPS测试进一步表明,蒽醌小分子与多硫化物不是简单的复合,而是发生了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S-O化学键,从而使蒽醌小分子对可溶性多硫化物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原位XRD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图2C和2D)证实了蒽醌分子中酮基官能团与多硫化物通过强化学吸附作用形成路易斯酸是提升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关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有机小分子助力的“固硫”新机制,即通过在充放电过程中小分子蒽醌与可溶性多硫化锂发生“化学性吸附”,形成无法溶解于电解液的不溶性产物,从而实现对活性物质流失的有效抑制,显著地增加了电池的寿命。另外,有机小分子成本低(如蒽醌1公斤低于50元),电极制备简单、方便,易于大规模合成;同时,高载量的硫电极还可以简便构建,进一步提高电极单位面积的质量和电池的比能量。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有机小分子对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重要作用,在锂硫电池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小分子助力构建高性能的锂硫电池,将使锂硫电池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471116和51772219)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Y17E020002)的资助。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0 16:21 , Processed in 0.11717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