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资料] 北京化工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化学(070300)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0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0:0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eren55 于 2017-2-22 10:19 编辑

         以1958年建校时根据国家化工战略规划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合成橡胶、塑料和纤维专业为基础形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1978 年起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和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高分子材料是该领域首批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1988年),材料学2007年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学科面向材料科学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研发,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力争建成世界一流材料学科,在特色研究方向上实现国际引领。
        北京化工材料学院拥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先进炭材料和特种高分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
        北京化工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专业包括化学(0703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 ) 材料工程(085204)化学(070300的研究方向包括:可控—活性聚合与大分子工程;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聚合物物理。研究生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 662有机化学;④ 860物理化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0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0:18:42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考试
662 有机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化学专业有机化学(662)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是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做好考试准备,特制定此大纲供考生参考。本大纲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内容,均为考生应掌握之基本内容。80%以上的试题内容均在此大纲范围之内,但不严格局限于此大纲。考生在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反应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更应进一步灵活掌握各种官能团的转化,以及其中涉及的立体化学,能够立体和选择性地合成简单有机物,能够运用所学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和光谱(NMR、IR、UV-Vis和MS)对未知简单有机物进行结构推断,或对有机混合物进行分离。糖、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虽非考查重点,但考生亦应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实验部分占考试分数的10%左右,用书面方式重点考察考生的实验技能。

参考书目:
理论部分参考书:
1. 鲁崇贤, 杜红光 主编. 有机化学 (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 袁履冰 主编. 有机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邢其毅 裴伟伟 徐瑞秋 裴坚. 有机化学 (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美]福尔哈特(Vollhardt, K.P.),[美]肖尔(Schore,N.E.)著;戴立信,席振峰,王梅祥 等译. 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实验部分参考书:
5. 柯以侃 主编. 大学化学实验 (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第一部分 理论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
1-1  库仑力、离子键、共价健和八电子规则
1-2  路易斯结构式和共振式
1-3  原子轨道的量子描述
1-4  分子轨道与共价键
1-5  杂化轨道理论
1-6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分子式

第二章 烷烃和环烷烃
2-1  直链、支链和环烷烃的结构
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
2-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4  燃烧热与环烷烃的环张力
2-5  围绕单键旋转所产生的构象及其势能图
2-6  乙烷和取代乙烷的构象:纽曼投影式
2-7  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8  构象转化和简单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2-9  酸碱理论的发展史

第三章 自由基卤代反应制备卤代烃
3-1    自由基与烷烃中的键能
3-2    烷基自由基的结构:超共轭作用
3-3    石油裂解
3-4    甲烷的卤代反应:自由基链式反应
3-5    高级烷烃的卤代反应:反应活性与选择性
3-6    氟氯烷与同温层的臭氧空洞

第四章 立体化学
4-1 手性分子与光学活性
4-2 绝对构型: R-S 顺序规则
4-3 菲舍尔投影式
4-4 多手性中心分子和非对映立体异构体
4-5 内消旋化合物和不含手性中心的手性分子
4-6 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4-7 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第五章 卤代烃的反应
5-1   卤代烃的命名
5-2   卤代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5-3   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SN2)反应
5-4   卤代烃的单分子取代反应(SN1)和单分子消除(E1)反应
5-5   卤代烃的双分子消除(E2)反应和共轭碱消除(E1cb)反应
5-6   卤代烃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第六章
6-1  醇的命名
6-2  醇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6-3  醇的酸性和碱性
6-4  醇的工业制备方法
6-5  从卤代烃制醇
6-6  从醛和酮制备醇:羟基与醛和酮的氧化-还原关系
6-7  利用格式试剂和锂试剂合成醇
6-8  醇与强碱的反应: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烷氧化合物的制备和应用
6-9  醇与强酸的反应:烷基氧鎓离子在醇的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中的作用
6-10 碳正离子的重排反应
6-11 醇的有机酯和无机酯的制备和应用

第七章
7-1  醚的命名与物理性质
7-2  威廉姆森法制备醚
7-3  醇缩合法制备醚
7-4  醚的反应
7-5  2-氯醇制备环氧化合物
7-6  环氧的酸式开环和碱式开环反应

第八章 烯烃
8-1  烯烃的命名
8-2  烯烃双键的结构和p
8-3  烯烃的物理性质
8-4  烯烃与不饱和度
8-5  烯烃的稳定性与氢化热
8-6  卤代烃消除制备烯烃
8-7  醇脱水制备烯烃
8-8 C=C双键加氢反应的热力学
8-9 烯烃的催化氢化反应
8-10 卤代烃对C=C双键亲电加成反应
8-11 烯烃水合制备醇
8-12 卤素对C=C双键的反式加成
8-13 C=C双键的羟基化汞化-硼氢化还原反应
8-14 C=C双键的硼氢化-氧化反应
8-15 C=C双键的过氧酸环氧化反应
8-16 C=C双键顺式氧化制备邻二醇
8-17 C=C双键的臭氧化-还原反应
8-18 烯烃的齐聚和聚合反应


第九章 炔烃
9-1   炔烃的命名
9-2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9-3   炔烃的核磁和红外光谱
9-4   CoC三键的稳定性
9-5   邻二卤代烃双消除制备炔烃
9-6   从端炔烃制备炔烃
9-7   炔烃的还原
9-8   CoC三键的马氏加成
9-9   CoC三键的反马氏加成
9-10  烯基氯和铜锂试剂

第十章 非芳香性的离域共轭体系
10-1  烯丙基自由基、正离子和负离子:p-p共轭作用
10-2  烯丙位的自由基卤代反应
10-3  烯丙基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控制作用
10-4  烯丙基金属有机试剂的制备与应用
10-5  共轭二烯化合物
10-6  对共轭二烯的亲电进攻
10-7  多于两个p键的离域共轭体系
10-8  Diels-Alder反应
10-9  电环化反应
10-10 共轭二烯聚合制橡胶

第十一章 芳香化合物
11-1  芳香化合物的命名
11-2  苯环的结构及其芳香性
11-3  苯环的核磁、红外和紫外光谱
11-4  稠环芳香化合物
11-5  休克尔规则和带电荷的芳香化合物
11-6   苯环的亲电卤代反应
11-7   苯环的硝化和磺化反应
11-8   -克烷基化反应和付-克酰基化反应
11-9   苯上取代基对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诱导与共轭作用
11-10  多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选择性
11-11  稠环芳香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
11-12  苄位的氧化与还原
11-13  苯酚的命名与性质
11-14  苯酚的合成:亲核芳香取代反应
11-15  苯酚的反应
11-16  克来森重排和可普重排
11-17  苯酚的氧化成醌
11-18 重氮盐的合成与桑德迈尔反应
11-19 重氮盐对苯环的亲电进攻:重氮偶合反应


第十二章 醛和酮
12-1  醛和酮的命名
12-2  醛和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及其NMRIRUV光谱
12-3  醛和酮的制备方法
12-4  醛和酮的水合反应
12-5  半缩醛(酮)和缩醛(酮)
12-6  缩醛(酮)对羰基的保护作用
12-7  氨和胺对醛(酮)羰基的加成
12-8  HCN对醛(酮)羰基的加成
12-9  叶立德与维提希反应
12-10 拜耳-维利格氧化反应
12-11 吐仑试剂和菲林试剂
12-12 醛和酮的酸性:烯醇和烯酮
12-13 酮式与烯醇式的平衡
12-14 醛(酮)a-位的卤化反应
12-15 醛(酮)a-位的烷基化反应
12-16羟醛缩合反应
12-17 交叉的羟醛缩合反应
12-18 分子内的羟醛缩合反应
12-19 a,b-不饱和醛、酮的制备
12-20 a,b-不饱和醛、酮的1,2加成和1,4共轭加成反应
12-21 迈克尔加成反应与罗宾逊关环反应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3-1  羧酸的命名
13-2  羧酸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13-3  羧酸的NMRIR光谱
13-4  羧酸的酸性和碱性
13-5  羧酸的工业合成方法
13-6  羧酸的实验室合成方法
13-7  羧基碳上的反应:加成-消除机理
13-8  羧酸衍生物酰氯、酸酐、酯、酰胺的制备
13-9  Hell-Volhard-Zelinsky 反应制备a-卤代羧酸
13-10 酰氯、酸酐、酯和酰胺的相对反应活性、结构和光谱
13-11 酰氯、酸酐、酯和酰胺的化学
13-12 霍夫曼降低反应
13-13 克来森缩合反应和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15-14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5-15 酰基负离子等价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14-1  胺的命名
14-2  胺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4-3  胺基的光谱
14-4  胺的酸性和碱性
14-5  氨烷基化制备胺
14-6  还原胺化反应用于胺的合成
14-7  从酰胺合成胺
14-8  季铵盐的消除:霍夫曼降解反应
14-9  曼尼希反应:从三个有机片段合成胺
14-10 胺的亚硝化反应:亚硝胺和重氮盐
14-11 重氮甲烷、卡宾和环丙烷的合成
14-12 胺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碳水化合物化学
15-1  碳水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
15-2  糖的环式构型
15-3  简单糖的异头物: 葡萄糖的变旋现象
15-4  糖氧化成糖酸
15-5  糖的高碘酸氧化反应
15-6  还原糖成糖醇
15-7  糖羰基与胺和肼的缩合反应
15-8  糖的酯、醚和糖苷衍生物
15-9  糖的逐步升级与降解
15-10 醛糖相对构型的确定
15-11 自然界中的二糖与多糖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16-1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16-2  非芳香的杂环化合物
16-3  芳香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
16-4  吡啶的结构、合成和反应
16-5  喹啉与异喹啉的结构、合成和反应

第十七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17-1  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
17-2  氨基酸的合成
17-3  旋光纯的氨基酸的合成
17-4  多肽与蛋白质
17-5  多肽的测序
17-6  多肽的合成
17-7  Merrifield多肽固相合成
17-8  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7-9  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7-10 聚合酶链反应与DNA鉴定

第十八章 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
18-1  核磁共振原理
18-2  核磁共振氢谱
18-3  氢的化学位移
18-4  化学等价核和磁等价核
18-5  1H NMR中的积分
18-6  相邻氢的互相影响:自旋-自旋裂分与偶合常数
18-7  核磁共振碳谱
18-8  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18-9  紫外光谱的原理和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18-10 质谱的原理和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 普通蒸馏
了解普通蒸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普通蒸馏的仪器选择和操作过程;学会一些基本操作,如:仪器的选择、安装、拆卸等
实验二 重结晶
了解常用固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掌握重结晶法精制固体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结晶的操作过程,包括溶剂的选择、热饱和溶液的配制、脱色及减压过滤等操作;掌握用水、有机溶剂重结晶有机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三 沸点和熔点的测定
了解沸点和熔点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测定沸点和熔点的意义;学会用提勒管测定液体的沸点和固体的熔点;学会用熔点测定仪测定固体的熔点
实验四 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物中乙醇的含量、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了解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会气相色谱仪的操作规程;学会用色谱工作站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会红外光谱仪的操作规程;掌握红外光谱分析中各种制样的方法;了解通过查阅文献用红外光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方法
实验五 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
了解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在酸催化下醇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并掌握分馏柱的使用原理及应用范围;初步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应用范围和保养方法;掌握液体有机物干燥方法以及干燥剂的选择原则
实验六 1-溴丁烷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了解卤代烃的制备方法;了解醇与溴化钠-硫酸反应制备溴代烷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磁力搅拌、回流、气体吸收装置等的应用和操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反应中的现象变化、详细记录并加以解释
实验七 己二酸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了解环己醇氧化制备己二酸的方法和操作;掌握固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掌握在合成过程中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实验八 乙醚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了解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由乙醇制乙醚的主反应和副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以及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性;掌握低沸点、易燃有机化合物的蒸馏操作及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操作
实验九 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合成及结构分析
了解相转移催化由二氯碳烯与环己烯反应制备7,7-二氯双环[4,1,0]庚烷的方法和原理;熟练使用机械搅拌操作
实验十 肉桂酸的制备及结构鉴定
了解减压蒸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初步学会减压蒸馏仪器安装及操作;了解Perkin反应制备芳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酸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及应用,初步学会水蒸气蒸馏的仪器安装和操作;初步学会无水条件下的实验操作

实验十一 乙酸乙酯的合成、表征和含量测定
了解羧酸酯常用的制备方法;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和操作;进一步掌握红外光谱仪的使用;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使用
实验十二 苯亚甲基丙酮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通过实验了解克莱森-施密特反应制备芳香族α,β-不饱和醛酮的方法;掌握电动搅拌、减压蒸馏等操作;掌握红外光谱仪的使用。
实验十三 2-甲基-2-己醇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掌握格利雅试剂的制备及无水操作技术;了解格利雅(Grignard)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无水乙醚的制备方法;了解丙酮的精制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0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0:2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eren55 于 2017-2-22 11:03 编辑

北京化工大学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考试
860 物理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物理化学》(含实验)考试大纲
《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http://www.cailiaoq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75&_dsign=6af62a83
一、课程名称、对象
名称:物理化学(包括物理化学实验)
对象: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用
二、考试大纲内容

第一章物质的pVT性质
1、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真实气体
真实气体的液化、与理想气体的偏差及状态方程。
3、对应状态原理及压缩因子图
临界现象、临界参数、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压缩因子图及使用。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基本概念
系统、环境、过程、途径、性质、状态、状态函数、平衡态。
2、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热、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容
平均热容、定压摩尔热容(Cp,m)、定容摩尔热容(Cv,m);Cp,m与Cv,m的关系。
4、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热容差;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压、等容与绝热过程。
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焦耳--汤姆生效应、节流系数;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与焓。
6、相变焓。
7、热化学
等压、等容热效应,Hess定律。
8、摩尔反应焓
反应进度、标准态、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及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增原理及熵判据。
2、熵变计算
简单p.V.T变化过程、可逆相变与不可逆相变过程的熵变。
3、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4、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定义、等温等容过程与等温等压过程变化方向的判据,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变化的计算。
5、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热力学证明的一般方法。
6、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举例
克拉佩龙方程和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拉乌尔定律与享利定律。
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偏摩尔量、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化学势,理想气体的化学势、实际气体的化学势。
3、理想液态混合物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意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
4、理想稀溶液
溶剂、溶质的化学势,分配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5、逸度及逸度系数。
6、活度及活度系数。

第五章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标准平衡常数的导出及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性质、Ky、Kp、Kcy、Ky、Kn的关系;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3、有纯态凝聚相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
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式,分解压力与分解温度。
4、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及其计算。
5、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范特霍夫方程,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6、其它因素(浓度、压力、惰性组分)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平衡,反应耦合。
8、真实气体的化学平衡。

第六章相平衡
1相律
相、相平衡、组分数、自由度数的概念,相律的推导。
2、单组分系统相平衡
水的相图绘制及分析。
3、两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p-XT-X图,杠杆规则。真实液态混合物的p-XT-X图,恒沸混合物及精馏原理。
4、两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
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溶解度图、部分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T-X图)。
5、两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
气-液平衡T-Xp-T图,水蒸汽蒸馏。
6、两组分系统的液一固平衡
两组分固态不溶凝聚系统相图(生成低共熔混合物及水盐系统相图);生成化合物(稳定、不稳定)的凝聚系统相图。
7两组分固态互溶(完全互溶、部分互溶)系统
相图的绘制(热分析法及溶解度法);步冷曲线及相图分析。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初步
1、基本概念
统计系统分类、粒子的运动形式及能级公式。能级分布与状态分布。
2、微态数
分布的微态数、系统的总微态数及计算。
3、最可几分布与平衡分布
等概率假设、最概然分布;波尔兹曼分布(拉格朗日待定乘数法);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的关系。
4、粒子的配分函数
配分函数的定义及析因子性质,能量零点对配函数的影响。粒子的平动、双原子分子转动及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5、粒子配分函数与系统热力学性质的关系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及统计热力学模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热力学能、焓、热容等热力学性质的统计关系式。理想气体的统计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统计表达式。

第八章 电化学
1、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弟定律,离子的迁移现象,迁移数及实验测定,电迁移率、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及影响电导的因素;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电导测定及应用。
2、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
3、原电池的电动势的产生及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
4、可逆电池。
5、原电池热力学。
6、电极电势
标准氢电极、参比电极;电极电势及其计算;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
7、浓差电池:电极浓差电池与电解质浓差电池;液体接界电势的产生及计算。
8、电极的种类及电池设计:原电池设计的一般方法。
9、极化作用:分解电压、电极极化与超电势、极化曲线、析出电势;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1、化学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实验测定。
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微分式)
基元反应的概念及速率方程、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及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
3、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零级、一级、二级及n级反应的特点。
4、速率方程的确定
微分方法、积分法、半衰期法等。
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方程及活化能。
6、简单复杂反应
对行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选取速控步法、平衡态法及稳态法)。
7、链反应:链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程;链反应与爆炸。
8、反应速度理论
碰撞理论及过渡状态理论。
9、溶液中的反应。
10、光化学。
光化反应的基本定律、量子效率;光化学反应的机理与速率方程。
11、催化反应
催化作用的通性、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均相催化反应;气-固相催化反应―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步骤及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十章表面现象
1、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2、润湿现象、接触角、润湿与辅展、杨氏方程。
3、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饱和蒸汽压、拉普拉斯方程、开尔文方程及毛细现象。
4、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过饱和蒸气、过热液体、过冷液体、过饱和溶液。
5、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兰格谬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及兰格谬尔吸附等温式、BET吸附公式及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
6、液体表面吸附作用:吉布斯吸附公式、表面活性物质。

第十一章 胶体化学
1、  胶体及分散物系概述
分散物系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2、  胶体的光学性质
丁达尔效应、瑞利公式。
3、  胶体的动力性质
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与沉降平衡。
4、  胶体的电学性质
电泳、电渗现象;胶团结构、沉降电势、流动电势。
5、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胶粒的稳定性,溶胶的聚沉及聚沉值。
三、实验部分
1、内容:
实验一:恒温槽原理及无水乙醇黏度的测定
实验二:萘的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三: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实验四:氨基甲酸胺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五: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六: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七: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八: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2、要求:
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原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测定及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参考资料
[1]《物理化学》上、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李松林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北京化工大学编 张丽丹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3]《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北京化工大学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
[4]《大学化学实验》北京化工大学编 柯以侃等,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5]《物理化学》上、下册,《大学化学实验》课程讲授视频网址:http://www.icourses.cn/mooc/
网络视频学习登录方法:
1、  免费注册
2、  输入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学校:北京化工大学
3、  输入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学校:北京化工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6 04:52 , Processed in 0.088700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