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湖北大学蒋选丰

[复制链接]

19

主题

52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蒋选丰湖北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利用非共价键作用(如:配位键、金属-金属成键和氢键)作为自组装驱动力,将不同功能砖块通过模块化设计、程序化分级自组装构筑一系列新颖超分子自组装体与功能材料,包括:有机-金属超分子簇合物催化剂、手性超分子囚笼、全金属骨架大环以及超分子框架材料等。蒋选丰博士成功将上述超分子功能材料应用到惰性含硫小分子的高效绿色催化脱硫,环境污染物的传感、吸附和分离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目前,蒋选丰博士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5篇(IF>25, 1篇;IF>10,2篇),其中以唯一第一作者分别在国际化学顶尖期刊《Nature Chemistr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一篇。另外, 以共同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一篇。


姓名:蒋选丰                                                                              
职称:教  授
出生日期:1982年10月23日
地址: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004室
Email: jxf19821023@126.com  


一、学习及工作简历
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 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化学系,本科
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
2009年9月至2014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     博士
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 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   博士后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化学系,  研究助理(博士后)
2018年5月至今,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7年 湖北省教育厅“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17年 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特聘专家
研究兴趣:
超分子化学;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开发与室温催化水解脱硫;高分子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二、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
   蒋选丰博士在超分子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兴趣与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
(1)利用配位键的驱动作用,可控组装一系列顺式水溶性双核金属钯(II)超分子簇合物催化剂,并将其运用于活化水解脱硫研究,在多金属的协同作用下,首次成功实现了在水溶液中室温常压条件下高效可循环催化水解脱硫。2017年,申请人利用一系列顺式水溶性双核金属钯(II)超分子簇合物催化剂,首次实现了在水溶液中室温常压条件下高效可循环催化水解二硫化碳(CS2)和羰基硫(COS)脱硫(产率>95%)。这项原创性成果为石油天然气中含硫分子的高效绿色脱硫净化技术开辟了新思路和途径。部分成果以蒋选丰博士作为论文唯一第一作者正式发表在国际化学顶尖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2017, 9, 188-193)上,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受理年份:2016年5月24日,专利号:2016103 44390.3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新闻头条的形式在其官网上对该成果进行实时报道,认为申请人开发的这项技术成果是绿色高效低温水解脱硫领域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成果。
(2)利用金属-金属成键作用作为组装驱动力以及程序化分级自组装策略,实现了一些具有特异性结构的手性超分子囚笼、全金属骨架Au(I)大环多级结构超分子层状材料的自组装,并运用于荧光分子开关研究,实现了环境有害重金属离子传感、富集和吸附。利用杯芳烃基含硫配体作为连接子,与Au(THT)方向性砖块通过程序化配位自组装得到一系列含有连续金-金成键作用全金属骨架二维超分子材料。这类二维全金属骨架超分子材料在荧光传感以及杂金属成键驱动的荧光分子开关、OLED以及“人工自组装酶”催化等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部分成果以全文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顶尖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 (31), 10921–10929)。
(3)利用多重氢键作用作为组装驱动力以及单晶到单晶转化交联方法,构建了一系列弹性超分子框架材料,并利用同步辐射单晶衍射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 将其运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分离研究,成功实现了核废水中微量放射性物质碘的高效可循环吸附移除。结合COFs和HOFs的优点,运用氢键自组装技术和单晶到单晶转化交联方法(SCSC),成功实现了晶体内部高度有序地光照诱导共价交联,最终合成了一类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的高单晶态有机共价框架材料(hydrogen-bonded cross-linked organic frameworks,HcOFs)。这类单晶态超分子框架材料最大特点是具有宏观可视弹性,可以高效吸附富集水中放射性碘,碘释放后其晶体外形又恢复到初始状态,最终实现了多次循环吸附。该项目中部分成果以蒋选丰博士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化学顶尖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 139 (21), 7172–7175)。
     室温脱硫技术                超分子传感器和开关       高晶态有机多孔材料


研究领域与兴趣
1、电催化(电解水析氢、析氧、氧还原、甲醇的氧化、CO2的电化学还原反应等):清洁能源技术目前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围绕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电解水技术、金属-空气燃料电池技术和CO2的电化学还原技术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课题组主要采用模板法、高温裂解法、气固相反应法、化学法、水热法、柯肯达尔效应诱导法等材料制备技术,致力于开发具有高效电化学活性的异质原子掺杂纳米碳、碳基过渡金属复合物、具有多级结构过渡金属复合物等电催化剂材料。
2、电化学分析:纳米电化学传感器已在生物小分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现场快速检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分析时间长、电化学增敏效应不十分显著、目标检测无物在材料表面的氧化过电位高等。课题组主要从材料结构设计出发,致力于开发出具有痕量快速检测、高灵敏度、高催化活性的新型电极敏感材料,从而构建出新型的能用于生物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分析等领域的纳米电化学传感器。


承当项目与课题
1、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启动基金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超薄纳米片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与研究


代表性成果
(1)   Can Wu, Dan Liu, Hui Li, Jinghong Li*, Molybdenum carbide-decorated metallic cobalt@nitrogen-doped carbon polyhedrons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Small, 2018, 141704227. IF = 9.598
(2)   Can Wu, Yijun Yang, Duo Dong, Yuhang Zhang, and Jinghong Li*, In situ coupling of CoP polyhedrons and carbon nanotubes as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 Small, 2017, 13, 1602873. IF = 9.598
(3)   Can Wu, Jinghong Li*, Unique hierarchical Mo2C/C nanosheet hybrids as activ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41314-41322. IF = 8.097
(4) Can Wu, Yuhang Zhang, Duo Dong, Haiming Xie*, Jinghong Li*, Co9S8nanoparticles anchoring on nitrogen and sulfur dual-doped carbon nanosheets as highly efficient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evolu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Nanoscale, 2017, 9, 12432-12440. IF = 7.233
(5) Can Wu, Qin Cheng, Kangbing Wu*, Electro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of N-Methyl-2-pyrrolidone-exfoli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as highly-sensitive analytical platform for phenol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87: 3294-3299. IF = 6.042
(6) Can Wu, Yong Tang, Chidan Wan, Haiying Liu, Kangbing Wu*, Gang Wu, Qing Li*, Liquid-phase exfoli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exhibit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reactivity toward the oxidation of acetaminophen, guanine and adenine, Electrochimica Acta, 2015, 166: 285-292. IF = 5.116
(7) Can Wu, Qin Cheng, Liqing Li, Jianpeng Chen, Kangbing Wu*, Synergetic signal amplification of graphene-Fe2O3 hybrid and 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as an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platform for bisphenol A, Electrochimica Acta, 2014, 115: 434-439. IF =5.116
(8) Can Wu, Qin Cheng, Kangbing Wu*, Gang Wu, Qing Li*, Graphene prepared by one-pot solvent exfoliation as a highly sensitive platform for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4, 825: 26-33.IF = 5.123
(9) Can Wu, Dong Sun, Qing Li, Kangbing Wu*,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oxic ractopamine and clenbuterol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graphene oxide,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2012, 168: 178-184. IF = 5.667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4 13:46 , Processed in 0.08544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