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农药与有机化学研究所支志明

[复制链接]

77

主题

86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09: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个人信息
姓    名:支志明  
学    历:哲学博士  
职    称:教授(院士)  
电    话:15387157368(余广鏊),13429875587(陈建)  
E—mail:cmche@hku.hk(支志明);yuguang@mail.ccnu.edu.cn(余广鏊);jianc@mail.ccnu.edu.cn(陈建);  
教育与研究经历
个人简介:支志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9月7日出生于香港。1978年在香港大学(HKU)本科毕业,1982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0-1983年间在加州理工(CIT)从事科学研究。此后,则回香港大学化学系工作,1992年被提升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1999年被聘为香港大学化学系Dr. Hui Wai Haan 讲座教授。现任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化学生物学与药物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化学生物学与药物研究中心招聘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欢迎有志青年加盟
38岁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香港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项是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最高奖。他是香港唯一的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也是该奖项自1956年成立以来少数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之一。2007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支志明教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J. Am. Chem. Soc.(56篇)、Angew. Chem. Int. Ed.(42篇)、Chem. Commun.(133篇), Chem.-A Eur. J.(62篇), Dalton Trans.(114篇), Inorg. Chem.(77篇), Organometallics(20篇), Chem.-An Asian J.(31篇), Org.Lett.(27篇), Chem. Sci.(20篇), J. Org. Chem.(14篇), Adv. Mater. (11篇)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60余篇,他引超过32,150余次,H-index为94。  
研究领域与兴趣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化学及方法学,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及材料学,药物化学,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化学生物学,计算化学等。
获奖及荣誉信息
重要奖项
1.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3)
2. Croucher Senior Fellowship香港裘搓基金(1997)
3. IUF Invited Professorship from France (2002)
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
5.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Foundation Lectureship (2003)
6. Fellow of 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 (2004)
7. Fellow of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2005)
8. TWAS Prize in Chemistry from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2006)
9. Pfizer Lectureship from Pfizer Singapore (2006)
10. Seaborg Lectureshi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7)
11.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
12. Leader of the Year (Education/Research Category, Hong Kong, 2007)
13.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
14. Julia S. and Edward C. Lee Lectureshi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8)
15.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9)
16.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Centenary Prize (2013)
17.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
18. An Official Nominator for Japan Prize starting from 2010
19. Davison Lectureship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3)
主要学术贡献  
支志明教授在整个化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引用2013年在获取英国皇家学会Centenary Prize时的评价:“支志明教授在无机光物理和金属药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支志明教授开创了关于d8 和d10金属复合物的化学,包括:激发态化学、d8 和d10金属离子的封闭壳体的金属-金属相互作用。也领先发展了具有反应活性的金属-配体多重键复合物,并应用于原子、基团的转移/插入反应,实现了选择性C-H键官能团化,在有机合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支志明教授在这些领域的主要成就包括:  
(i) 发现三重态能作为功能强大的单电子氧化/还原试剂,并应用于发热电子转移、原子转移反应、内层金属基体的结合反应、C-X健活化等方面的研究。
(ii) 首先倡导发展了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应用于材料科学。支志明教授和Ma首先报道了使用磷光过渡金属配合物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支志明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在香港大学发展的二价铂(PtII)发射器已经在OLED技术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深远影响。
(iii)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拉曼光谱等研究包括Cu(I)-Cu(I), Ag(I)-Ag(I), 和 Au(I)-Au(I)在内的金属相互作用证明了nds*à(n+1)ps金属-金属键合的激发态的存在。发现了第一例溶液中的Pt(II) 金属-金属双核弱相互作用的三重MMLCT发射激发态。通过结构、计算证明了Au(III)-Au(III)相互作用的存在。
(iv) 通过发展溶液中具有长寿命三重激发态的高磷光d10 和 d8金属化合物,极大拓展了光化学的研究领域。这样的例子有:
1. [Pt2(P2O5H2)4]4-作为分子光催化剂。
2. 发光Pt(II)环金属化合物作为蛋白质和DNA绑定探针,同时该发光Pt(II)环金属化合物也是酶抑制剂。  
3. 制作OLED发射器的高效磷光Pt(II)化合物。
4. 通过磷光Pt(II)化合物自组装形成的光电方面的功能纳米结构分子材料和超分子高聚物。
(v) 发现了首例O2作为氧源应用于不对称氧原子转移反应的分子催化剂及Wacker型空气氧化末端烯烃的反应(无需辅助还原剂)。  
(vi) 首次合成了M=O,M=NTs,金属双卡宾等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反应性质研究,也首次合成表征了非OsO4类能将烯烃转变成顺式二醇的M=O化合物。
(vii) 发展了多种能应用于有机合成的高选择性的、金属卟啉催化的O原子、N原子和卡宾转移的反应。
(viii) 通过金属催化、不活泼C-H键卡宾插入反应,实现了对饱和烃类一级C-H键高选择性官能团化和对二级C-H键高对映选择性官能团化。
(ix) 首次直接观测到了基于M=N的N原子偶联反应——N-N键断裂的微观反向反应。
(x) 通过结合配位化学、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发展无机药物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支志明教授课题组发展一类能应用于抗癌的高活性Au化合物。该类抗癌Au化合物的功效已经通过大量的动物体内实验所证实,其抗癌机制也通过蛋白组学、DNA芯片和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阐明。
研究生培养  
支志明教授已经培养了150名研究生,其中有超过125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至少有20位学生已经取得教授职位,这些学生分布在香港、台湾、新加坡、中国大陆和美国等地。  
科技成果产业化
支志明教授在药物和新材料领域实现了多项基础研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药物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药物及材料公司的合作。例如:与法国SERVIER制药公司合作进行成骨细胞制剂的临床研究,在香港大学创立“高通量串联质谱研究中心”。依托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香港科技创新基金会,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创建“中药检测、研究与发展实验室”。发展传统中药的检测方法,中药的植物化学分析,中药活性分子的合成与结构修饰,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依托香港卫生署,支志明教授研究团队正在制定香港中药标准(第七版和第八版)。支志明教授被香港卫生署聘请为“香港中药标准”科学委员会委员。
新材料:支志明教授是全球材料的领袖。支志明教授已经与德国默克公司和中国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合作,支志明教授研究团队生产的铂系发光材料比美国通用照明公司生产的铱系荧光粉性能更优。  
香港大学发明的铂系OLED发光材料具有全球影响力。支志明教授在香港大学中科院新材料联合实验室设立超净工作室。支志明教授是功能分子和OLED发光材料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也是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长寿命激发态:基础研究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此项目的研究经费为3300万人民币。还是中科院-香港裘槎基金会联合实验室项目“长寿命激发态与太阳能转化反应”的首席科学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6 19:04 , Processed in 0.08248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