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生物学系王卓

[复制链接]

73

主题

100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15:01: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卓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取得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师从刘群教授,研究二硫缩烯酮的还原反应机理和硫代原酸酯化合物的合成。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德清研究员,朱道本院士,研究内容为应用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设计电子给受体单元构建分子传感器。2006年到美国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光化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Dr. Pavel Anzenbacher, Jr.,期间主要围绕过渡金属离子传感器芯片的设计和应用开展研究工作。2009-2015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用于化学和生物分析的纳米材料传感器的设计、合成与应用。2015-至今在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任教授。

王卓,女,教授
邮箱:wangzhuo77@mail.buct.edu.cn
办公室:综合楼402
实验室:化新楼209B
教育经历:
2003年9月—2006年7月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  理学博士
2000年9月—2003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理学硕士
1996年9月—2000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    应用化学,  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5年10月—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2014年3月—2015年10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特聘研究员
2012年3月—2014年3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副研究员
2009年3月—2012年3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助理研究员
2006年9月—2008年12月   美国BowlingGreen State University 博士后
研究方向:
有机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纳米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用于化学和生物分析的分子传感器和纳米传感器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目前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Chem. Eur. J.,Langmuir,Nanoscale等,总引用两千余次。
获奖情况:
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2012年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2011年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主持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16-2019,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分析化学,2013-2015,项目负责人。
3.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 2012-2015,项目负责人。
4.      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微流控免疫检测分析仪“,2013-2014,课题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基于纳米金与click反应的免疫分析信号放大系统研究”,2012-2014,项目负责人。
6.      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启动项目 “金属离子纳米传感器的设计及应用”,2010 -2013,项目负责人。
7.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应用于检测糖类化合物的纳米金传感器的设计研究”,2011-2014,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
1.Wenwen Chen, QizhaiLi, Wenshu Zheng, Fang Hu, Guanxin Zhang, Zhuo Wang*,  DeqingZhang*, Xingyu Jiang*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in Water by a FluorescentArray,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13734-13739. Hot paper
2.Dingbin Liu, WenwenChen, Kang Sun, Ke Deng, Wei Zhang, Zhuo Wang*, Xingyu Jiang*,Resettable, Multi-readout Logic Gates Based on Controllably ReversibleAggreg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4103-4107.
3.Weisi Qu, YingyiLiu, Dingbin Liu, Zhuo Wang*, Xingyu Jiang*, Copper-MediatedAmplification Allows Readout of Immunoassays by the Naked Eye, Angew.Chem. Int. Ed, 2011, 50, 3442-3445.
4.Kui Zhu, Yi Zhang,Sha He, Wenwen Chen, Jianzhong Shen, Zhuo Wang*, Xingyu Jiang*,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functionalized gold nanoparticles using clickchemistry, Anal. Chem. 2012, 4267-4270.
5.Yunlei Xianyu, KuiZhu, Wenwen Chen, Xuefei Wang, Hongmei Zhao, Jiashu Sun, Zhuo Wang,*Xingyu Jiang*, Enzymatic assay for Cu(II) with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nd itsapplication in colorimetric logic gate, Anal .Chem., 2013,85, 7029-7032.
招生专业: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化学
招生要求:
踏实努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英语四级以上,善于团队合作和交流,心理素质好。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沙发
发表于 2019-8-7 09:12:45 | 只看该作者
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粒子(SPNs)具有广阔的生物应用前景。其中,一些SPNs作为光热和光声(PA)试剂具有显著的光热转换效率(PCEs),而另一些SPNs作为光致发光(PL)试剂则具有较高的荧光产率。然而,SPNs中能量的平衡分布会阻碍它们在PL/PA双模成像中的成功应用。并且SPNs在体内的超稳定性也会使其会对生物体造成副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王卓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由半导体聚合物(SPs)和四苯乙烷聚集诱导发光原(TPE AIEgens)构建的纳米复合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STNPs。其中SP SPC10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而 TPBM则可以实现AIE增强的光致发光。结果表明,STNPs可以作为一种PL/PA双模态显像剂,其在PL模态下的信噪比(S/N)达到8.7,PA模态下的成像深度为5.8 mm。并且STNPs中的SPC10在90mW cm -2的白光照射下,6 h后就可以自主分解,利用其光热效应也可有效治疗异种移植的小鼠4T1肿瘤。

YawenLi, Zhuo Wang. et al. Semiconducting Nanocomposite with AIEgen-Triggered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degradation for Dual-Modality Tumor Imagingand Therap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DOI:10.1002/adfm.20190373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037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6 14:16 , Processed in 0.12770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