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孙根班课题组:调控 Fe III位点“自旋磁效应”增强分子催化的作用机制

[复制链接]

170

主题

202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2 08:40: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aneite 于 2022-5-2 08:41 编辑

水的析氧反应(OER)是水分解过程中的决速步骤。O-O键的形成需要破坏两个O-H键,涉及到抗磁性含氧中间体的自旋电子演化,生成顺磁性的氧分子。催化剂的自旋特性可能在水相分子电催化中起重要作用。而在氧分子催化过程中,有关催化剂自旋电子作用于电催化的研究属于新的前沿领域。目前有研究人员已经观察到了电子自旋确实可以影响OER性能,但几乎没人系统全面地证明和研究此现象。因此,基于自旋电子态视角构筑高性能催化剂仍是一个相对崭新的前沿挑战性课题。
图1. 磁性Fe3+的自旋分裂设计策略及催化机制
       基于上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孙根班教授团队以NiFe层状双氢氧化物(NiFe-LDHs)作为碱性OER催化剂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新的磁性Fe3+的自旋分裂策略,如图1所示,通过Cu2+的Jahn-Teller效应有效地诱导和优化了Fe3+的电子结构和自旋态。理论计算和红外光谱揭示了O-O键的促进作用机制,提升了OH-生成O2反应效率,实现了OER高催化活性。Cu1-Ni6Fe2-LDHs催化剂在10 mA cm-2时的过电势为210 mV。如图2所示,在Cu2+的调控下,实现了NiFe-LDHs从亚铁磁体到铁磁体的转变,并首次证明了在磁场作用下,与NiFe-LDHs相比,CuNiFe-LDHs的OER性能显著提高。磁场辅助的Cu0-Ni6Fe2-LDHs在10 mA cm-2时具有180 mV的超低过电位,是目前OER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磁场和自旋组态的结合策略为开发高性能催化剂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支撑,并从自旋电子水平上理解了催化机理。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理解磁-自旋电子学行为-电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电催化自旋电子学。
图2. 磁场辅助增强的催化氧析出反应性能
        该工作近期被化学领域的综合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接收发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是化学领域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最新SCI影响因子15.419,和《德国应用化学》一起被公认为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学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实验与实践创新教育中心等的资助和支持。
        孙根班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特聘副研究员孙泽民博士、林柳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论文相关信息如下:Zemin Sun, Liu Lin, Jinlu He, Dajie Ding, Tongyue Wang, Jie Li, Mingxuan Li, Yicheng Liu, Yayin Li, Mengwei Yuan, Binbin Huang, Huifeng Li, and Genban Sun*, Regulating the Spin State of FeIII Enhances the Magnetic Effect of the Molecular Catalysis Mechanism, J. Am. Chem. Soc. 2022, doi.org/10.1021/jacs.2c01153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1153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孙根班,北京化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助理,国家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1998年进入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本科学习;2002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生学习;2005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在职博士学位;201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助理,2015年起任北京化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及电磁性能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2280余次(H因子19);专利授权8项。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和国际期刊杂志审稿专家。获得励耘优秀理科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现为北京市中小学实验实践基地建设负责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6 02:32 , Processed in 0.08743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