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西安交大牛春明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构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46

主题

57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8:38: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极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会伴随着体积的膨胀/收缩,而这种体积效应往往会导致材料破碎失效。因此,电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对电池的容量、倍率以及循环寿命等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于二氧化硅(SiO2)作为填料可以提高复合材料机械性能这一现象,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牛春明##团队王红康老师课题组设计并成功制备了一种SiO2增强的多孔Sb/C纤维复合材料。利用静电纺丝法将硅源(硅酸乙酯)、锑源(三氯化锑)和碳源(聚乙烯吡咯烷酮)制备成纤维结构,再通过热处理一步形成了多孔碳纤维包覆SiO2和Sb纳米颗粒的独特结构。SiO2的引入大大增强了纤维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所得SiO2/Sb/C多孔纤维电极在半电池和全电池测试中均显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碳纤维不但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而且其多孔结构有效消纳了SiO2和Sb在嵌/脱锂过程中体积变化。通过原位和非原位电镜表征,进一步揭示了该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该工作提出的电极材料结构增强思路,即利用SiO2增强效应(Silica-Reinforcement Effect)同步实现了电极结构稳定性和储锂性能的双提升,且该方法具有通用性(Materials Today Energy 2016, 1–2, 24-32;Nanoscale 2016, 8, 7595-7603)。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Encapsulating Silica/Antimony into Porous Electrospun Carbon Nanofibers with Robust Structure Stability for High-Efficiency Lithium Storage”在线发表于纳米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ACS Nano(影响因子13.942)上。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王红康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米少波教授、厦门大学张桥保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Andrey Rogach教授等。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唐仲英基金会、电气学院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和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7b09092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7 09:23 , Processed in 0.14441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