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岗团队:铁电极化助力Z-机制人工光合系统可见光解水制氢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56

主题

71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09:20: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过模拟自然光合作用,构建Z-机制人工光合系统有望突破高效可见光解水的重大挑战,是实现太阳能驱动光解水制氢极具潜力的途径(图1 A)。然而,传统Z-机制系统中的光生电子与空穴在光催化材料表面分布无序,同时氧化还原电对在材料表面的吸附也呈无序状态,导致氧化还原电对在作为系统中低能空穴(来自产氢光催化材料)和低能电子(来自产氧光催化材料)间电荷传输媒介的同时,其与系统中高能电子(来自产氢光催化材料)间的副反应亦难以避免。该副反应与光催化分解水产氢目标反应相互竞争,严重抑制了Z-机制人工光合系统光解水活性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团队前期研究了单畴铁电PbTiO3光催化材料独特的光生电荷空间分离特性(Chem Commun 2014, 10416),并基于异质外延界面构筑发展出可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空间分离的新策略(Joule 2018, 1095)。在此基础上,该团队与合作者近期又提出了利用铁电极化诱导光生电荷与氧化还原电对的协同空间分离来构建新型Z-机制人工光合系统(图1 B),助力实现可见光光催化全解水制氢。研究成果以“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enabled spatially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redox mediators to promote Z-scheme photocatalytic overall water splitting”为题发表于Joule上,特别研究助理康宇阳为论文第一作者。
图1.(A)传统Z-机制光催化全解水系统;(B)单畴铁电材料构建的新型Z-机制光催化全解水系统。蓝色为产氢光催化材料,橙色为产氧光催化材料。
图2. 单畴铁电PbTiO3片状单晶颗粒内建电场的产生(A),微观形貌(B和E),光生电荷的分离(C 和F)以及氧化还原电对的选择性吸附(D和G)。
图3. 单畴PbTiO3基新型Z-机制系统与非单畴PbTiO3(C)基传统Z-机制系统的可见光(波长大于420 nm)光催化分解水性能对比。
  该研究以单畴铁电PbTiO3片状单晶颗粒为产氢光催化材料,其晶体结构在c方向具有明显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结构特征,使得该材料存在贯穿体相的内建电场,表面则为正负相反的极性表面(正极性面(001-)和负极性面(001))。在内建电场驱动下,光生电子与光生空穴分别迁移至PbTiO3的正极性面与负极性面,溶液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则选择性地分别吸附于负极性面与正极性面(图2)。因此,当选取Fe3+/Fe2+或Co(bpy)32+/Co(bpy)33+等阳离子为氧化还原电对时,即可实现PbTiO3颗粒表面光生电子与氧化还原电对的双重空间分离,进而达到有效抑制副反应的目的。基于此,与BiVO4产氧光催化材料匹配,构建出人工光合Z-机制光催化分解水系统。相比于非单畴PbTiO3所构建的Z-机制系统(类似传统Z机制系统),该新型Z-机制人工光合系统的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和稳定性均大幅提升(图3)。这为基于铁电极化来设计和构建高效Z-机制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以及国研中心等相关项目资助。
  全文连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fRPb925JEJxlY


     文章来源:金属所
     刘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可见光催化材料研究,通过能带调控、晶面控制、界面设计,重点发现、突破控制光催化材料光子吸收、电子空穴体相扩散、表面转移等决定太阳能光催化转化效率的材料因素,同时积极探索未知光催化材料,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同行正面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发表SCI论文140余篇,被SCI他引18,000余次,h因子57,申请专利43项(获授权专利14项)。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课题、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在内的项目十余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和第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科睿唯安2018年度“高被引学者”等。曾获包括中国青年科技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十余项学术奖励与荣誉。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7 02:45 , Processed in 0.17944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