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卢周广副教授

[复制链接]

202

主题

20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15:19: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卢周广博士于2012年7月加盟南方科技大学,现任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福布赖特(Fulbright)学者,深圳市孔雀计划高层次B类人才,深圳市氢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的分子设计、精准合成、结构调控和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研究亮点是电极材料电化学反应中间体的调控和转演化机制研究。2012年迄今以南方科技大学为单位在Natural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通讯作者50多篇,总他引4000多次,高频h-index达到38,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20多次。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主持或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6项,总金额600多万。获得2017年度南方科技大学卓越科研奖,2016年度南方科技大学青年科研奖。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深圳市科创委项目评审专家。长期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Materials等知名学术期刊论文评审人。现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


卢周广 副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0755-88018966
luzg@sustc.edu.cn

个人主页
教育背景:
◆ 2005-2009年,香港城市大学博士
◆ 2002-2004年,中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硕士
◆ 1997-2001年,中南大学 学士

工作经历:
◆ 2012年至现在,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系,副教授
◆ 2011-2012,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 2010年至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
◆ 2009年至2010年,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研究助理;
◆ 2008年至2009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Fulbright访问学者;
◆ 2002年至2005年,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教、讲师。

学术荣誉:
◆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
◆ 2008-2009年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Fulbright Fellowship)

研究领域:
◆ 新型化学电源及储能技术
◆ 纳米电池材料及电化学反应机理
◆ 微纳能源材料及器件
◆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研究兴趣:
卢周广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量储存与转化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是锂/钠离子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用新型电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反应机理,微纳米化学电源器件的组装和应用。还有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回收以及其在制备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代表论文 :
[1]      Cao LJ, Lv FC, Liu Y, Wang WX, Huo YF, Fu XZ, Sun R, Lu ZG*. A high performance O2 selective membrane based on CAU-1-NH2@polydopamine and the PMMA polymer for Li–air batteri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5, 51: 4364-4367. DOI: 10.1039/c4cc09281c.
[2]      Sun ZF, Lv FC, Cao LJ, Liu L, Zhang Y*, Lu ZG*. Multistimuli-Responsive, Mouldable Supramolecular Hydrogels Cross-Linked by Ultrafast Complexation of Metal Ions and Biopolyme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 127, 8055-8059. DOI: 10.1002/ange.201502228.
[3]    Yang MY, Cheng H, Gu YY, Sun ZF, Hu J, Cao LJ, Lv FC, Li MC, Wang WX, Wang ZY, Wu SF, Liu HT, Lu ZG*. Facile electro-deposition of 3D concentration-gradient Ni-Co hydroxide nanostructures on nickel foam as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des for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 Nano Research, 2015, 8(8): 120-127. DOI: 10.1007/s12274-015-0781-3.
[4]      Hu J, Li MC, Lv FC, Yang MY, Tao PP, Tang YG, Liu HT, Lu ZG*. Heterogeneous NiCo2O4@polypyrrole core/sheath nanowire arrays on Ni foam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5, 294, 120-127. DOI: 10.1016/j.jpowsour.2015.06.049.
[5]     Liu Y, Cao LJ, Cao CW, Wang M, Leung KL, Zeng SS, Hung TF, Chung CY*, Lu ZG*. Facile synthesis of spinel CuCo2O4 nanocrystals as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catalysts for rechargeable Li-air batteri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4, 50(93):14635-14638. DOI: 10.1039/c4cc04682j.
[6]     Ma RG, Wang M, Tao PP, Wang Y, Cao CW, Shan GC, Yang SL, Xi LJ, Chung CY, Lu ZG*. Fabrication of FeF3 nanocrystals dispersed into a porous carbon matrix as a high 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1(47):15060-15067. DOI: 10.1039/c3ta13086j.
[7]     Hu J, Tao PP, Wang S, Liu Y, Tang YG, Zhong H, Lu ZG*. Preparation of highly graphitizedporous carbon from resins treated with Cr6+-containing wastewater for supercapacitor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1(22):6558-6562. DOI: 10.1039/c3ta00679d.
[8]     Lu ZG, Chen HL, Robert R, Zhu YX, Deng JQ, Wu LJ, Chung CY*, and Grey CP*. Citric Acid- and Ammonium-Mediated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of Olivine LiFePO4 Particle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1, 23(11): 2848-2859. DOI: 10.1021/cm200205n.
[9]     Lu ZG, Cheng H, Lo MF, Chung CY*. Pulse Laser Deposi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iFePO4-Ag Composite Thin Film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7, 17(18): 3885-3896. DOI: 10.1002/adfm.200700390.
[10]     Lu ZG, Wang JW, Tang YG, Li YD*.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Eu3+-Doped Y2Sn2O7 Nanocrystal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04,177(9):3075-3079. DOI: 10.1016/j.jssc.2004.04.053.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19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沙发
发表于 2018-12-12 16:12:05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10月23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卢周广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权威学术机构之一。学会每年会在国际范围内遴选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对推动化学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并选为会士(Fellow)。
卢周广博士于2012年7月加盟南方科技大学,现任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福布赖特(Fulbright)学者,深圳市孔雀计划高层次B类人才,深圳市氢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的分子设计、精准合成、结构调控和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研究亮点是电极材料电化学反应中间体的调控和转演化机制研究。2012年迄今以南方科技大学为单位在Natural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通讯作者50多篇,总他引4000多次,高频h-index达到38,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20多次。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主持或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6项,总金额600多万。获得2017年度南方科技大学卓越科研奖,2016年度南方科技大学青年科研奖。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深圳市科创委项目评审专家。长期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Materials等知名学术期刊论文评审人。现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70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板凳
发表于 2019-6-10 09:00:52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卢周广课题组在有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充放电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化学领域顶尖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在线发表。

有机材料具有结构灵活、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和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因此基于有机电极材料的新型电池技术在可移动、可穿戴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以及大规模储能电站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有机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着自由基中间体的生成,而自由基中间体易发生耦合反应,导致电极逐渐丧失电化学活性。同时,自由基中间体易溶于电解液或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导致有机电极材料失效,是有机电极材料应用的瓶颈问题。因此,自由基是理解及调控电子转移及电荷储存机制的关键窗口,相关研究对于设计与开发新型高性能有机电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调控自由基基团稳定性的主要策略有:将自由基基团镶嵌在聚合物骨架中解决其溶解性问题;通过共轭体系离域自由基单电子降低其能量密度;通过刚性砌块的立体位阻效应防止自由基基团聚集淬灭。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调控自由基的稳定性,但不利之处在于可能降低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或理论比容量。因此,充分利用自由基的本身特性提高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是有效应用有机电极材料的关键点和难点所在。



课题组利用多种表征技术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经历C-O·和α-C自由基中间体转变的氧化还原机,并利用多种表征技术证明随着2D COFs厚度减少,α-C自由基中间体稳定性明显提高,失活比例减少,贡献的容量明显增加。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减少二维电极材料的厚度,可以系统性地同步提高其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此研究为调控有机自由基电极材料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优化有机电极材料的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工作主要由卢周广课题组科研助理顾帅和伍绍飞完成(共同第一作者),课题组多位成员参与其中。同步辐射部分工作在上海光源完成,得到了上海光源陈振华博士、张立娟博士、文闻博士、马静远博士和张详志博士的帮助。主要检测表征工作在南方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分析测试平台完成,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得到了分析检测中心杨银花老师的支持。

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广东省珠江创新团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基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034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6 23:23 , Processed in 0.11716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