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农药与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海兵

[复制链接]

47

主题

49

帖子

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09: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海兵教授,男,1976年10月出生于江苏涟水。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个人信息
姓    名: 李海兵  
学    历: 博  士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027-67866423  
E—mail: lhbing@mail.ccnu.edu.cn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94年09月至1998年06月: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8年09月至2002年06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硕博连读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07月至2003年07月: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研究访问学者;
2003年08月至2004年08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LEDSS实验室博士后;
2004年09月至2006年01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6年02月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与兴趣
1.   有机超分子化学;
2.   基于界面组装的大环传感体系研究;
承担项目与课题信息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72072):杯芳烃有机量子点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2011.01~2013.12,主持人;
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10-0428):基于界面组装的杯芳烃传感体系研究,2011.01~2013.12,主持人;
3.    国家“863”项目“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监测系统与技术集成”(2009AA06A417),2010.1-2012.12 子课题负责人;
4.    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IRT0953):绿色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合成及其化学生物学,2010.01~2012.12,研究骨干;
学术成果
1.    Cuiping Han, Xu Hou, Huacheng Zhang, WeiGuo, Lei Jiang*, Haibing Li*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in BiomimeticSingle Artificial Nanochannels J. Am. Chem. Soc., 2011, 133,7644.
2.    Fajun Miao, Juan Zhou, Deimei Tian andHaibing Li*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of Mandelic Acid with (R)- 1,1-Bi-2-naphthol-Linked Calix[4]arene viaFluorescence 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Org. Lett. 2012, 14,3572.
3.    Ningmei Feng, Haiyang Zhao, Demei Tian,Haibing Li*  Switchable Wettability Sensor forIon Pairs Based on Calix[4]azacrown Clicking  Org. Letts 2012, 14,1958.
4.    Zhongyue Sun, Cuiping Han, Haibing Li*and Lei Jiang  pH Gated Glucose ResponsiveBiomimetic Single Nanochannels Chem. Comm.  2012,  48, 3282(Cover).
5.    Guifen Zhang, Junyan Zhan, and Haibing Li*Selective Binding of Carbamate Pesticides by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fCalix[4]arene Lipoic Acid: Wettability and Impedance Dual-signal Response Org.Lett., 2011, 13, 3392.
获奖及荣誉信息
1.    荣获武汉市青年科技奖和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240

帖子

3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1
沙发
发表于 2018-3-24 11:43:02 | 只看该作者
近日,我院李海兵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犹他大学Peter Stang教授合作在手性识别和组装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2018, 140,3257-3263,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jacs.7b10769)上。该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院研究生孙跃,他从2017年开始在美国Peter Stang教授组从事手性组装的合作研究。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这是我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众所周知,自组装是构筑生命体系的基础模式。手性是生命体系的独特特征,例如L-氨基酸、D-糖组装构筑生命大分子DNA和蛋白质等。在生命体系组装过程中,通过弱的手性作用调控组装过程,获得高级手性组装结构体是极具挑战性但非常必要的课题。
针对这一挑战,李海兵教授等提出通过正交组装的新策略:即在组装结构体中同时引入配位作用和手性作用两种弱相互作用同时调控组装过程。配位作用提供了高度的方向性和准确的定位,通过金属受体和有机供体的融合形成金属菱形环。在金属环预组织结构基础上,成功实现手性作用传递和放大,并进一步在甲醇中获得更高级的D-纳米球结构和一维有序的L-纳米纤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手性材料制备方法,并为其传感和分离应用奠定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9 12:06 , Processed in 0.13170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