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金崇君教授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140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5:43: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崇君,中山大学材料学院金崇君教授,浙江临海市。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1999年,中科院物理所光物理开放实验室博士后,出站留所,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员,从事光子晶体的理论、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2002-2005年底,在英国University Glasgow电子工程系任研究助理,从事纳微结构的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制备和测试研究;2005-2006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物理系和化学系从事光子晶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007年初,任中山大学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类人才。欢迎对纳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实习。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scal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Physical review B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70余篇论文,被SCI论文他引1000余次。获授权专利8项。

个人基本简介: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博士
毕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联系电话: 020-39943307;
电子邮件: jinchjun@mail.sysu.edu.cn

学科方向:
所在学科:光学,光学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纳微光子学,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表面等离子体微纳结构在生物医学、环境探测器上应用;
2. 光电集成器件原理和应用研究;
3. 光子晶体和表面等离子体在半导体发光器件(LED)上的应用;
4. 光子纳微结构的制备工艺探索;
每年计划招收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3名。

荣誉获奖: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7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沙发
发表于 2019-2-16 16:44:56 | 只看该作者
金崇君教授组在钯基光学氢气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开发可被经济、高效和无污染利用的能源。氢作为可从多种途径获取的可循环利用的理想能源载体,将带来新的能源变革。在“氢能经济”的各个环节,包括氢气的制备、储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都面临着安全、成本和效率等方面的挑战。作为一种能源载体,氢气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无味且高度易燃(燃烧体积分数:4-75%,最低点燃能:0.02 mJ)的气体,即使有微小的火花也会导致爆炸。因此,氢气传感器无疑将在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比于传统的电学氢气传感器,基于远程光学读出的氢气传感器能够消除测量点产生电火花的隐患,非常适合监测氢气这类易燃易爆气体。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金崇君教授研究组在光学氢气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一种高灵敏、低成本的可视化光学氢气传感器,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集团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2019, 8, 4,IF=13.625)上。
      由于能够常温常压下吸收大量氢气从而产生介电常数的变化和体积膨胀,钯被广泛用作光学氢气传感器的敏感材料。传统的光学氢气传感器采用刚性衬底,限制了钯在吸氢后的体积膨胀,使这项效应无法被充分的应用到氢气传感中。最近,金崇君教授研究组和香港中文大学王建方教授研究组合作,由金崇君教授的博士生佘晓毅和研究员沈杨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设计思想,提出利用弹性衬底的柔软性充分释放钯在吸收氢气后的体积膨胀效应,使其在弹性衬底上形成褶皱,如图1所示,弹性衬底上的钯膜在通氢气后由平整变粗糙。在1%的氢气浓度下,可实现波长无关的全可见近红外光谱高光学反差(25.78倍)。之前报告过的同类器件最好结果只能在很窄的数个纳米波段实现最高8.8倍的光学反差。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了产生这种高光学反差的原因,是由于通氢气后钯膜由镜面反射变成漫反射引起的。这种镜面反射面和漫反射面的切换,才能引起与波长无关的全光谱高光学反差,因此可以直接用裸眼观察到这种明显示警信号(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柔性衬底的钯膜氢气传感原理图和可视化氢气传感器演示)
      这表明基于柔性衬底的钯膜氢气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光学氢气报警装置,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应用于不同环境下的远程无电接触氢气泄漏监控。这种 “镜面反射—漫反射转化”的检测原理,也为其他气体检测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Pd films on soft substrates: a visual, high-contrast and low-cost optical hydrogen sensor”的论文在线发表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2019, 8,4, 佘晓毅博士和沈杨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金崇君和王建方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已申请PCT专利(CN 107941787 A, 2017.11.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此前,金崇君教授研究组还发展了一种基于柔性衬底的表面等离激元氢气传感器。该传感器由PDMS/钯纳米凹槽阵列构成。PDMS衬底的柔性使得氢化过程钯纳米凹槽发生几何重构(如图2所示),把表面等离激元谐振波长的移动放大了两倍,氢气体积分数的检测极限可低至0.1%;同时柔性衬底和钯纳米凹槽之间的“软接触”界面,减少了钯膜和衬底之间的界面应力,大大增强了氢气传感的重复性。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Mechanically Reconfigurable Pd Nanogroove Array: An Ultrasensitive Optical Hydrogen Detector”的论文在线发表在ACS Photonics 2018, 5, 1334−1342, 沈杨研究员和佘晓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金崇君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已申请PCT专利(CN 107941755 A, 2017.11.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和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6 20:17 , Processed in 0.08955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