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康振辉、邵名望、刘阳:揭示了盐离子对该电子势阱效应的增强机制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202

帖子

2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08:54: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水和氧气为原料进行人工光催化合成H2O2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地球上海水资源丰富,因此利用海水制备H2O2不仅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大大降低反应的工艺成本。然而海水中的盐会消耗大量的光生电荷,发生不良的副反应,甚至使催化剂失活,这严重限制了光催化生产H2O2的工业化进程。迄今为止,利用光催化技术在海水中生产H2O2仍然是一个难题。此外,目前对于光催化过程中电荷的研究还不能给出催化反应过程中电荷变化的详细信息,不利于对催化机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近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康振辉教授、邵名望教授和刘阳教授等人首次利用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原位瞬态界面动力学测试系统发现了碳点(CDs)的电子势阱效应,并揭示了盐离子对该电子势阱效应的增强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碳点(CDs)电子势阱效应的非金属光催化剂(PM-CDs-30),同时在原位瞬态测试系统的协助下构建了热-动力学模型,获取了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催化动力学和最佳反应条件等重要信息,实现了对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准确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PM-CDs-30在真实海水中表现出增强的光催化活性,其H2O2合成速率可达1776 μmol/g/h,这一数值远高于在纯水中的产率。该成果以“A metal-free photocatalyst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 peroxide photoproduction in real seawater”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该瞬态光电测试系统可以原位获取催化反应机制与界面的电荷变化动力学信息。目前该系统的测试结果作为重要的实验数据,已支持多篇兄弟院校的科研论文发表于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重要学术期刊。
        邵名望教授与康振辉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吴清瑶,是该文的第一作者。


        作者信息:Qingyao Wu, Jingjing Cao, Xiao Wang, Yan Liu, Yajie Zhao, Hui Wang, Yang Liu*, Hui Huang, Fan Liao, Mingwang Shao* and Zhenhui Kang*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823-8
       项目资助: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MCF Energy R&D Program (2018YFE0306105),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China (2020YFA0406104 and 2017YFA0204800),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82100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725204, 21771132, 51972216, 52041202),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BK20190041), Key-Ar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19B01093300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uzhou Nano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Priority Academic Progra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APD), and the 111 Project. Finally, we would like to thank Prof. Haiping Lin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alculation part of this work.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
        康振辉,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研究领域为材料化学,近年来的集中开展碳量子点催化特性的研究。在Science, 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篇论文获评“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优青/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课题、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十余项。
        邵名望,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2000年晋升教授,200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5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任高级助理研究员。2008年起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
       刘阳,苏州大学教授。以胶体化学为研究手段,以金属、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为研究核心,致力于多功能、复合体系的设计与构筑,揭示其结构与催化、光电化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复合体系的协同效应、能量传递来实现多级纳米结构的构筑与性能的仿生设计。研究目标瞄准太阳能利用、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5 05:41 , Processed in 0.08983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