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林绪亮

[复制链接]

76

主题

83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25: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绪亮,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类引进人才。2017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TOP 30)学习。主要从事工业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和木质纤维素的催化转化等研究,目前已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Energy &Fuel和Cellulose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十多篇。

教育背景

1. 2015/8–2017/8,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联合培养,导师: Xuejun Pan

2. 2011/9–2017/6,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导师:邱学青教授 (杰青)

3. 2007/9–2011/6,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程学士

研究领域

1.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及资源化高效利用

2.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过程与强化

3.木质素氧化降解制备酚类化合物

科研项目

1.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7.07-2022.07,220413187,基于木质素资源化利用的生物质炼制,20万,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01-2020.12,21676109,木质素两性表面活性剂的pH响应性能及回收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61万,在研,参与(3/9)。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01-2018.12,21476092,木质素-聚乙二醇交联聚合物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包埋缓释调控机制,80万,在研,参与(4/9)。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01-2017.12,21376100,木质素两亲聚合物对木质纤维素高固酶解的强化作用与机理,82万,在研,参与(5/10)。

5.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2013.04-2016.03,2013DFA41670,源于纤维素乙醇产业的木质素资源化高效利用合作研究,280万,已结题,参与。

6.广东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项目,2013.03-2015.12,2013B051000011,生物炼制木质素残渣的资源化高效利用,100万,已结题,参与。

联系方式

邮箱:xllin@gdut.edu.cn

硕士招生学院:轻工化工学院

代表论文

具体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Xuliang_Lin

1. Lin X.L., Qiu X.Q., Yuan L., Li Z.H., Lou H.M., Zhou M.S., Yang D.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 185, 165-170. (IF=4.917, SCI一区)

2. Lin X.L., Qiu X.Q., Zhu D.M., Li Z.H., Zhan N.X., Zheng J.Y., Lou H.M., Yang D.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193, 266-273. (IF=4.917, SCI一区)

3. Lin X.L., Qiu X.Q., Lou H.M., Li Z.H., Zhan N.X., Huang J.H., Pang Y.X.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6, 80, 86-92. (IF=3.449, SCI一区)

4. Lin X.L., Zhou M.S., Wang S.Y., Lou H.M., Yang D.J., Qiu X.Q.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14, 2(7): 1902-1909. (IF=5.267, SCI二区TOP)

5. Lin X.L., Cai C., Lou H.M., Huang J.H., Qiu X.Q., Lin M.L., Zheng J.Y., Pang Y.X., Yang D.J. Energy & Fuels, 2017, 31(1):672-678. (IF=2.835, SCI二区TOP)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沙发
发表于 2018-12-2 10:24:06 | 只看该作者
林绪亮AEM:软硬聚合物编织用于高面容量硅负极的三维网络粘结剂
硅负极面临着严重的体积膨胀问题。人们一致认为硅负极中的氢键优先在硅粉末和粘结剂之间形成来提高粘合力,因此有利于循环性能的改善。有关粘结剂机械性能与硅负极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甚少。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软硬聚合物复合体系的三维粘结剂网络。这种三维粘结剂网络由硬质的聚糠醇作为骨架和软质的聚乙烯醇作为填料编织而成,能够有效缓冲硅负极循环过程中的剧烈的体积膨胀。以此作为粘结剂的硅负极面容量可以高达10 mAh/cm2且全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300 Wh/kg。

Liu T, ChuQ, et al. Interweaving 3D Network Binder for High‐Areal‐Capacity Si Anode through Combined Hard and Soft Polymers[J].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8.
DOI: 10.1002/aenm.20180264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18026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7 05:45 , Processed in 0.08801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