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兆平团队: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及其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230

主题

274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08:36: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等终端产品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越来越强。目前,产业界主要采取硅碳复合路线来提升硅基负极应用水平,450mAh/g以下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循环性、倍率性等方面基本能满足应用要求,450mAh/g以上的硅基负极应用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高比容量的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过程体积膨胀巨大,循环过程中活性材料会发生结构失效导致电接触变差,表面固体电解质膜(SEI膜)反复破裂/再生导致电解液快速消耗,锂离子电池可逆容量迅速衰减。因此,高比容量、长循环稳定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开发充满挑战。
图1 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制备
图2(A,B)不同石墨烯改性负极与石墨复配后软包电池首次充放电曲线(A)和循环性能(B); (C,D)353W/kg软包电池照片(C)和长循环稳定性(D)
图3 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的创新设计、规模化制备及应用研究及应用示范
  针对硅碳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研究团队从源头出发,创新性地构筑了高机械稳定的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1, 35, 317-326.)。由于硅基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与体积膨胀呈线性关系,通过机械限制体积膨胀,可以有效控制硅基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石墨烯是已知的机械性能最高的材料,弹性模量高达1TPa,屈服强度130GPa,71GPa负载下的疲劳寿命大于109次且石墨烯在嵌锂过程表现为弹性硬化。但是,石墨烯片层之间的弱黏附力较弱,石墨烯的宏观结构机械强度较差,沥青裂解碳可有效缝合石墨烯,显著提升石墨烯宏观体的机械稳定性。如图1所示,将氧化亚硅(SiOx)和石墨烯浆料在液相体系混合均匀,其中沥青作为添加剂,通过喷雾干燥、高温热处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一系列工艺,制备类球形的石墨烯/沥青裂解碳封装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SiOx/Graphene/C,简称SGC)。石墨烯中碳原子呈二维层状结构排列,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同时石墨烯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受力易发生滑移,具有一定的弹性应变能力;石墨烯表面的沥青裂解碳呈无定型结构,刚性的碳碳化学键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可维持石墨烯宏观结构的完整性和机械稳定性。
  研究表明,石墨烯改性后的SGC负极,粉体电导率可提高2个数量级以上;石墨烯含量≥7wt%时,石墨烯的润滑作用有利于提升粉体压实密度。SiOx本征可逆脱锂容量和LixSi相对含量分析表明,SGC复合负极可显著调控SiOx摄锂量,石墨烯含量越多,SiOx可逆容量越低。同样地,石墨烯的嵌脱锂行为也受到SiOx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影响。总之,SGC复合负极材料可抑制SiOx摄锂量,降低体积膨胀,提升循环稳定性。如图2所示,不同石墨烯改性硅碳复合负极与石墨复配容量约850mAh/g,软包电池首次可逆容量约5.0mAh/cm2,0.5C循环和80%容量截止条件下,循环寿命从198次提升至576次,即使在极端电芯制备工艺条件下,353Wh/kg的软包电池5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仍可达78.1%。
  该研究团队在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执行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如图3所示)的支持下,进一步突破了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依托宁波富理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百吨级的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应用该高性能的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进一步研制出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的系列新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在2020年未来储能技术创新构想征集与挑战赛中获得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极限挑战类参赛项目一等奖;与宝能集团旗下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并实现310Wh/kg动力电池装车应用示范。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了该STS项目的结题验收。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
        刘兆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计划、宁波市3315人才计划、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等,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及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方向为石墨烯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技术。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Adv. Mater.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70篇,获他人引用62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PCT专利8项;带领团队实现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化技术和转移转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等科技项目30余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6 01:23 , Processed in 0.087598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