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晓雁课题组揭示含不同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的增韧和裂纹愈合机制

[复制链接]

99

主题

103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3 09:23: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刚石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最坚硬的材料,由于其具有超高的硬度、优越的不可压缩性和耐磨性,因此在科学和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金刚石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断裂韧性较差,严重影响了由金刚石制成的各类工具的使用寿命。最近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在金刚石中引入纳米孪晶和非3C相的多型体结构,有助于同时提高金刚石的硬度和韧性,从而解决金刚石材料无法兼具超硬超韧的科学难题。但是,纳米孪晶和多型体结构如何有助于增韧,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一直是未知的。
        8月6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晓雁教授课题组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含不同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的增韧和裂纹愈合机制”(Toughening and crack healing mechanisms in nanotwinned diamond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polytypes)的研究论文。通过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方法,并结合断裂力学理论,李晓雁团队从原子尺度上揭示了含不同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的增韧和裂纹愈合机制,为设计和制备强韧协同的新型超硬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李晓雁团队首先建立了含有多种多型体结构和纳米孪晶的原子模型,然后采用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裂纹在含不同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中的扩展,研究了裂纹与纳米孪晶以及多型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定量计算了含不同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的能量释放率(表征材料的断裂韧性),同时分析了纳米孪晶和不同多型体对于增韧的贡献。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揭示了三种典型的增韧机制:孪晶界和多型体的相界能够有效地阻碍裂纹的扩展,导致裂尖前方非局域化的塑性变形;裂纹在孪晶区或多型体区域会发生偏折,形成之字形或蜿蜒的裂纹扩展路径;裂尖的高应力水平导致裂尖区域发生相变,形成无序的原子链团簇。同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展示了在卸载过程中,表面相对光滑的裂纹会发生逐渐愈合。这一裂纹愈合行为与卸载过程中裂纹表面的共价键重新形成有一定的关联,并且愈合的程度依赖于裂纹表面的光滑程度。这一裂纹愈合行为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金刚石,含不同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裂纹在含多型体纳米孪晶金刚石中的扩展行为:A 含纳米孪晶,B 含纳米孪晶和多型体结构
        近年来,李晓雁课题组主要从事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构筑设计、先进制备和力学行为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航院博士生曾永攀,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李晓雁教授。该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 ... sRevLett.127.066101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
        李晓雁,博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固体力学所副所长。2003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士学位,2007年于清华大学获工程力学硕、博士学位,2010年5月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应用数学硕士学位,2012年1月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同年2月至6月在布朗大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9月加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2013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次引进计划,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型结构材料的力学研究,主要关注于新型结构材料的构筑设计、先进制备和性能表征,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3 02:09 , Processed in 0.08738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