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苏志教授、刘红科教授团队在癌症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53

帖子

4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09:00: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癌症化疗中,顺铂类药物被广泛使用。由于其选择性低、靶向性差,癌症患者在长期服用中会获得耐药性、全身性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耳毒性等),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造成脱发、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我院苏志教授,刘红科教授围绕相关课题展开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Chin. J. Chem.,2022, 40,1156;J. Inorg. BioChem., 2022, 226, 111653),近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成果一、通过线粒体自噬抑制癌细胞代谢调节的线粒体疗法新策略去克服癌细胞顺铂耐药性
        针对癌细胞在受到化疗药物攻击时启动能量代谢调节机制,从而降低化疗药物治疗效果的特性,研究者研发了一种以天然产物大黄酸修饰联吡啶铱药物,能够准确定位线粒体,诱发线粒体自噬,克服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调节。该药物能够同时调节顺铂代谢途径相关蛋白克服顺铂耐药性。相关研究成果以“A New Strategy to Fight Metallodrug Resistance: Mitochondria-Relevant Treatment through Mitophagy to Inhibit Metabolic Adaptations of Cancer Cell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22,e202203843,https:// doi/10.1002/anie.202203843)。Angewandte Chemie是Wiley公司旗下的旗舰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5.336),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期刊。我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萌萌和2020级本科生许傅杰同学分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我院苏志教授和博士后苏岩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成果二、通过改变药物代谢和阻断自噬融合方式克服癌细胞顺铂耐药性
       针对线粒体在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重要作用,利用三苯基膦的线粒体靶向功能,研究者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线粒体靶向的、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的小分子药物。利用AIE分子特性,实现了诊疗一体化过程。该成果以“Fighting Metallodrug Resistance from Alternation of Drug Metabolism and Blockage of Autophagy Flux by Mitochondrial-Targeting AIEgens”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ical Science上(Chem. Sci., 2022, 13, 1428,影响因子9.825)。Chemical Science是涵盖化学科学各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期刊,也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期刊。我院博士后苏岩博士,2019级硕士研究生林海和涂颖同学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我院苏志教授和刘红科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成果三、天然产物姜黄素修饰的芳基锇药物通过光动力疗法克服癌细胞顺铂耐药性
        姜黄素是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其芳基锇药物能够实现对癌细胞的高度选择性,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从而克服药物化疗的副作用。该药物在黑暗中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但在光照下转移到细胞核,产生DNA和线粒体损伤,从而克服癌细胞顺铂耐药性。该成果以“Photoactivated Osmium Arene Anticancer Complexes”为题,作为Front Cover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老牌杂志Inorganic Chemistry上(Inorg. Chem.,2021, 60, 17450-17461,影响因子5.165)。Inorganic Chemistry是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二级学科顶尖杂志,创办于1962年。我院青年教师薛旭玲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我院苏志教授和刘红科教授,中山大学毛宗万教授,英国Heriot-Watt大学Martin J. Paterson教授,英国Warwick大学Peter J. Sadl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特聘教授特支计划、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苏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200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2年、2012-2016年分别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和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2016年7月回国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工作至今,并于2017年6月晋升教授。研究方向为(1)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结构构筑和机械性能研究(2)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生物探针的应用研究。截至目前,在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Eur. J., Chem. Commun.,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Cryst. Growth Des., CrystEngComm,ChemBio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工作引起同行大量关注,部分工作被Science,Chemistry World等报道,文章他引数达到1800余次,个人h因子23。现为J. Am. Chem. Soc., Chem. Eur. J., Chem. Commun.,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Cryst. Growth Des., CrystEngComm等杂志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
         刘红科,陕西宝鸡人,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工作。江苏省333工程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新医药人才。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会评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志(JACS)和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科学(Chem. Sci.)等权威期刊审稿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4 13:40 , Processed in 0.176500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