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争晖、徐科等在纳米尺度载流子输运性质表征技术和仪器研制上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26

主题

40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0:24: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的测试载流子动力学的手段,包括时间分辨光致荧光(TRPL),表面光电压谱(SPV)和光诱导瞬态光栅光谱(LITG)能分别测量载流子寿命、扩散长度和扩散系数等材料特性,但是分辨率通常在微米以上,且无法与纳米尺度结构特征原位对应。近年来,Mounir Mensi等提出一种基于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的扫描扩散显微术方法(ACS Photonics,5,528–534(2017)),通过原位测量近场和远场的时间分辨荧光,解析载流子横向扩散系数的空间分布,分辨率可以达到100nm,并与同位的表面形貌相对应,非常适合于量子阱等薄膜结构。

  图2 基于局域光电势谱的扫描扩散显微术方法示意图:通过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术探测光生电势随波长的变化和空间分布,可对载流子的扩散长度进行拟合,结合时间分辨光谱获得载流子寿命,可进一步获得扩散系数等载流子输运性质。
  图3 (b)为氮化镓表面压痕处缺陷引入的的光电势图像,并与同位获得的(a)形貌图像、(c)阴极射线荧光光谱(CL)图像和(d)载流子寿命图像对比。可以看到光电势图像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与CL揭示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可以对应。
  图4  (a) 跨越GaN材料表面缺陷位置的光电势图像(375 nm 波长激发),(b)(c)分别是沿(a)图白线方向获得的电势和寿命分布,(d)(e)分别是沿扫描线方向,拟合光电势谱和时间分辨光谱获得的扩散长度和扩散系数的变化,在缺陷位置的分辨率可达到100nm。
  苏州纳米所测试分析团队基于自主研制的光辅助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扫描扩散显微术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区别于基于SNOM的方法,其测量的扩散运动的方向是垂直于表面,尤其适合于块材和多层的器件结构的解析。 该工作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并被选为该期封面论文(Direct measurement for nanoscale vertical carrier diffusion on semiconductor surface—An approach toward scanning diffusion microscopy)。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亚坤,通讯作者为刘争晖正高级工程师、徐科研究员。
  如图2所示,通过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术探测光生电势随波长的变化和空间分布,可对载流子的扩散长度进行拟合;将扩散长度分布结合同位测量的时间分辨荧光寿命,可以获得垂直于表面的扩散系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从而可以同时获得纳米尺度的表面形貌、扩散长度和扩散系数的定量信息,为评价微观结构对载流子输运性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图 3所示,375nm光照下氮化镓表面压痕处的光电势图像与同位获得的形貌图像、阴极射线荧光光谱(CL)图像和载流子寿命图像对比。可以看到光电势图像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与CL揭示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可以对应。如图4所示,根据光电压谱拟合得到的白线位置的载流子寿命、扩散长度和扩散系数的分布。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压痕导致的位错环与表面相交的位置,表面光电势较小,在图中呈现为两条黑线;跨越位错环时,扩散系数从0.2-0.5 cm2/s,降低到0.02cm2/s,显示了位错等缺陷对载流子输运性质的局域影响非常明显。


       文章来源:苏州纳米所
       刘争晖,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导师为朱星、张朝晖,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研制了全国产化的能得到高质量硅表面原子分辨的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该设备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应用自制的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掺硼硅表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2007年5月进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在测试分析平台扫描探针实验室工作。主要负责扫描探针相关的测试服务工作;针对前沿科学研究的需要,研发基于扫描探针的微纳米尺度光、电、力学综合测试分析设备和相关技术;与研究部合作,开展基于新装备和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徐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计划入选者。1988~1995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做博士后,2002~2004年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参加超高速省电力高性能纳米器件/系统研发项目,2004~200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2006年起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任测试分析平台主任。曾荣获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08年“首届姑苏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称号、2010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2011年苏州市市长奖、2012年入选国家“##计划”(创业类),2012年荣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苏州市魅力科技人物。现任“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国家纳米标准委员会委员。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14:08 , Processed in 0.09041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