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国颂-江明课题组应邀为J. Am. Chem. Soc.撰写前瞻性文章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82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9:00: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具有智能特性的下一代生物材料要求材料不仅能与生命系统共存,还要与生命系统相融合,这对于生物材料的构建基元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蛋白质和糖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它们能够成为精确组装的独特构建模块,所获得的精确生物大分子组装体具有纳米级精度、多维可控微结构、内源性生产、易于与活细胞整合、动态和层次化的特点,以及其固有的生物活性可以转导生物信号等诸多优势。同时,蛋白质和糖类的一些内在特性,如准确识别、自组织和适应性等,使得它们特别适用于设计并构筑与生命系统集成的新一代生物材料。
        2022年8月31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陈国颂-江明课题组在化学领域权威杂志J. Am. Chem. Soc.上在线发表题为“用于下一代生物材料的蛋白质和糖的精确组装体(Precise assembly of proteins and carbohydrat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materials)”的前瞻性文章(Perspective)。J. Am. Chem. Soc.的前瞻性文章为作者对一个领域集中性的个人评论,主要评估该领域的现状,并将重点放在确定该领域正在取得的关键进展或亟需进展,并着眼于未来,用于启发和帮助指导未来的研究工作。
         该论文专注于使用蛋白质和糖类作为构建模块的人工精确组装。首先总结蛋白质精确组装体的现有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基于化学方法的配体设计、多组分杂交体系和蛋白质设计这三个类别。然后,对设计具不同维度的蛋白质精确组装体的对称性规律进行了探讨,包括0维蛋白质笼和环、1维纳米管和纳米纤维、2维蛋白质纳米片层和晶格、以及3维蛋白质晶体。最后是蛋白质组装体目前已经实现的各种功能,包括药物递送、疫苗开发、免疫治疗、酶促催化、纳米器件等。承载这些功能的蛋白质精确组装体,和蛋白质在细胞水平上所形成的活性组装结构,将提供与现有生物材料相比完全不同的全新策略。在糖类精确组装部分,则介绍了由糖聚合物、糖蛋白和糖肽获得的、具有序结构的组装体,及其在分子识别、抗病原体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该文总结了目前用于蛋白质和糖类的精确自组装方法和设计策略,综述了蛋白质和糖类的人工精确组装体在生物材料领域潜在且诱人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该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蛋白质和糖类的精确组装体的设计规律与方法,有望促进这一类新兴材料在生物医药、酶促催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并为蛋白质和糖类自组装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供见解。
         课题组近年来关注基于糖类和蛋白质的创新组装策略与相关生物材料开发,针对天然蛋白质精确组装结构的构筑,提出了基于识别蛋白质的刚性配体的“诱导配体”—蛋白质组装新策略;同时结合糖化学方法和合成高分子,研究了寡糖结构与组装体聚集态结构、免疫功能之间关系,相关创新性成果连续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2016, 138, 1932; 2016, 138, 12387; 2017, 139, 14684; 2018, 140, 8851; 2019, 141, 19448; 2021, 143, 6622.)。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生李龙为论文第一作者,高分子科学系陈国颂教授为通讯作者。李龙同学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方向为结构生物学。李龙在上半年疫情封校期间完成了该文的大部分写作工作。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Long Li, Guosong Chen*, “Precise Assembly of Proteins and Carbohydrat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materials.” J. Am. Chem. Soc., asap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2c04418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
        陈国颂,复旦大学教授。女,1997-2006年7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方向是糖化学。2008年12月回国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2014年12月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大分子自组装与免疫功能。2013年起先后获得NSFC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项目的资助。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ial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17年起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任Polymer Chemistry, Bioconjugate Chemistry等杂志国际顾问编委。
        江明,1938年8月生,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此后历任化学系助教、讲师,材料系讲师、副教授、教授,高分子科学系教授,1979~1981年英国Liverpool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Macromolecules》,《Polymer Journal》国际顾问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高分子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应用化学》编委;曾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的近代论题》(编著)及《大分子自组装》(合著)等书籍。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提出“高分子相容性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提出和证实了氢键相互作用导致的不相容-相容-络合转变。在大分子组装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获得了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和空心纳米球,形成了胶束化的“非嵌段共聚物路线”,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和采用。应邀在国际知名和权威性的化学及高分子期刊上就迄今从事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撰写了评述。2003年因在“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研究中的成就作为第二得奖人与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此前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甲类)一等奖(1996)和二等奖(1989)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7)。 发表论文220余篇。先后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硕士40余名。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JACS|主题: 517, 订阅: 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5 04:06 , Processed in 0.08718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