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刘科

[复制链接]

22

主题

32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6:0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科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兼副主任等职,曾任GE全球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兼CTO、神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主要获奖包括:2006年度全美绿宝石特别科学奖,2013年第30届国际匹兹堡煤炭转化创新年度奖(行业界的诺贝尔奖),2015年入选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2016年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

刘科
讲席教授、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化学系
0755-88010097
liuk@sustc.edu.cn
研究方向
能源与化学工程、创新创业等
学习经历:
2000.09-2003.07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PI)  管理学  硕士
1990.09-1995.07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CUNY)  化学工程(硕博连读)  博士
1990.09-1994.07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CUNY)  化学工程  硕士
1984.09-1987.07  中国西北大学  化学工程  硕士
1980.09-1984.07  中国西北大学  有机化工  学士

工作经历:  
2016.02-至今        南方科技大学  化学系讲席教授、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2014-2016            环球资源公司  合伙人
2010-2014            神华集团研究院  副院长;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NICE)  副所长兼首席技术官(CTO)
2004-2009            美国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GE Global Research)  气化平台负责人及首席科学家
2000-2004            美国联合技术-壳牌合公司(UTC Fuel Cell-Shell JV)  系统工程总监
1999-2000            美国孟山都公司(Monsanto/Solutia)  项目总监
1992-1999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  高级工程师

主要荣誉及学术技术职务:
o    卡内基 - 清华中心理事,促进中美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
o    原加州理工学院电力、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The Power, Environmental & Energy Research Center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董事;
o    煤炭领域国际权威机构——匹兹堡国际煤炭会议组织(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PCC)董事;
o    中国工程院主办Engineering杂志的编委;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ean Coal & Energy主编;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nergy & Fuels副主编(2009-2012);
o    曾任华美化学化工学会(Chines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ACS)的会员主席;
o    第30届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组委会主席(2013);
o    2011年11月,第六届中美化学工程会议组委会主席;
o    第26届和第27届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气化会议主席(2009,2010);
o    2009年10月,中美化工学术会议,“化石能源”专题讨论会会议主席;
o    2009年8月,第8届世界化工大会的气化、合成气和二氧化碳捕集国际研讨会主席;
o    2007年11月,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主办的第一届能源与气化专题会议主席;
o    2005年10月,中美日化工学术会议,“化学和能源工业的未来发展”专题讨论会会议主席;
o    2004年11月,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国际氢能协会和全美燃料电池会主办的第四届“氢能与燃料电池”会议主席;
o    2004年4月,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国际氢能协会和全美燃料电池会主办的第三届“氢能与燃料电池”会议主席;
o    2001年至2003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春季全国会议之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氢能与燃料电池”专题会议,燃料加工技术分会主席;
o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国际氢能协会和Sigma XI科学会的会员;
o    作为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通用电气公司、联合技术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代表,出席众多国际会议并发表演讲;并应邀在多所国际知名学府发表演讲。


获得奖励
o    2015年入选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每年全世界只选一人);
o    2015年度##专家创新创业15人;
o    2015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
o    2013年国际匹茨堡煤炭转化创新年度奖,该奖起始于1983年,每年在全球范围只选一名,用于奖励对在全球范围内在此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是业界的诺贝尔奖;
o    2006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获得颁发给少数族裔研究者的国家奖项——2006年度全美绿宝石特别科学奖(2006 Emerald Honors 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
o    2006年2月,获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2005年最佳专利奖获得者”荣誉;
o    2003年12月,获美国联合技术-壳牌合资公司,最高个人技术成果奖—总裁奖。


研究方向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分离技术研究开发,低能耗、高效率制备超净固体燃料及相关添加剂,并副产微量元素矿物质土壤改良剂;
o    煤基超净固体燃料的工业应用,包括热解、加氢、气化、燃烧特性研究及相应新技术开发;
o    新型甲醇基燃料及高压缩比内燃机技术研究开发,用新型甲醇基燃料取代柴油并对现有内燃机的供油及燃烧系统进行改造优化;
o    车载甲醇基燃料在线催化转化,解决甲醇基燃料不易压燃的共性难题;
o    燃料电池汽车车载甲醇基燃料在线催化转化制氢研究。


科研项目
领导了全球最大、最新的(630MW)IGCC零污染火电厂新技术研发工作,全球第一套车载汽油制氢装置用于驱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示范等多个大项目研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领导的研究项目经费超过2亿美元。
目前承担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一项,深圳市领航团队项目一项。


代表论文
[1]   L. Sehabiague, O. M. Basha, Y. M. Hong, B. Morsi, Z. S. Shi, H. L. Jia, L. Weng, Z. W. Men, Ke Liu and Y. Cheng,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 industrial SBCR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AICHE Journal, 2015, 61(11): 3838-3857.
[2] J. K. Hong, L. Z. Zhang, M. Thompson, W. Wei and Ke Liu, “Effect of sulfur poisoning in high pressure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over Rh-Ce/Al2O3 catalyst”,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1, 50(8): 4373-4380.
[3]   J. Sun, S. Modi, Ke Liu, R. Lesieur and J. Buglass, “Kinetics of zinc oxide sulfidation for packed-bed desulfurizer modeling”, Energy & Fuels, 2007, 21(4): 1863-1871.
[4]   J. Sun, J. DesJardins, J. Buglass and Ke Liu, “Noble metal water gas shift catalysis: Kinetics study and reactor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5, 30(11): 1259-1264.
[5]   Ke Liu, S. C. Fung, T. C. Ho and D. S. Rumschitzki, “Heptane reforming over Pt-Re/Al2O3: Reaction network, kinetics and apparent selective catalyst deactiva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2, 206(2): 188-201.
[6]   Ke Liu, S. C. Fung, T. C. Ho and D. S. Rumschitzki, “Kinetics of catalyst coking in heptane reforming over Pt-Re/Al2O3”,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1997, 36(8): 3264-3274.
[7]   Ke Liu, S. C. Fung, T. C. Ho and D. S. Rumschitzki, “Identification of coke precursors in heptane reforming with a multioutlet fixed-bed reactor and a novel vibrational microbalance”, Journal of Catalysis, 1997, 169(2): 455-468.
[8]   S. C. Fung, C. A. Querini, Ke Liu, D. S. Rumschitzki and T. C. Ho, “In situ coking kinetics obtained from a new flow through microbalance and reaction kinetics monitored by GC”,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 1994, 88: 305-312.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2 20:36 , Processed in 0.12348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