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Mihail Barboiu课题组:首个基于氢键和阴离子-π作用协同调控的新型仿生离子传输...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08:5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jie 于 2019-8-23 08:53 编辑

离子借助蛋白通道进行跨膜迁移,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它的存在既维系着细胞正常的内稳态,又构成了细胞内外电信号传递的基础。若该传输过程受阻,或由基因突变导致蛋白通道产生结构缺陷,都会引起一系列生理问题,医学上称之为“通道病”(channelopathies),如巴特综合症、贝斯特氏症、囊胞性纤维症等典型临床病症。与传统意义上工作量繁杂的缺陷蛋白修饰改性方法相比,直接合成具有离子传输功能的仿生通道日益成为一种热门的新型抗癌治疗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仿生离子通道的构建采用以下组装策略:设计一具有多重离子结合位点(结合方向均指向孔道中心)的分子作为结构基元,通过对超分子作用强弱的调控选择性结合目标离子,并巧妙使该离子沿某一方向跳跃性前行,形成一可供离子自由传输的通道结构。在这里,涉及的超分子作用主要指各种形式的氢键,包括经典氢键、C-H键、阴离子-偶极作用等,而其他如阴离子-π作用,虽然已被报道广泛存在于基于阴离子识别的主客体间,但在生物传输通道中却极其少见,而且也仅是以离子传输载体的形式呈现。
        最近,中山大学化学学院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外专##计划项目”专家、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方向外籍导师Mihail Barboiu教授与博士生郑少平报道了首个基于氢键和阴离子-π作用协同调控的阴离子传输通道。从结构上看,4个同一平面的分子质子化后,通过各种氢键的协调配合(氢键来源包括三氮唑环上的-CH, -NH2,五元环邻近酰胺键的-NH),形成可以稳定一对阴离子存在的三氮唑四极矩T4结构;同时,阴离子与位于该平面上或(和)下方的三氮唑环产生较强的阴离子-π作用(3.2-3.7Å),促使其最终形成一供阴离子滑移穿行的传输路径[图示左图]。这一传输结构,其内部自由穿行的孔隙能允许大小为3-4Å的阴离子通过,滑移长度为9-10Å。总的来说,分子发生质子化是前提(没有发生质子化的分子只能形成一氢键络合的网络结构),阴离子-π作用提供离子对顺序滑移的动力,而外部尾端的疏水性烷基链作为保护性外壳为整个通道结构在水环境中的稳定存在保驾护航,这三点是成功构建该阴离子传输通道结构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
        接下来,作者通过基于囊泡膜的荧光传输实验探究比较了不同大小的质子化分子在磷脂层膜上自组装形成通道结构的离子传输性能,并推测出其离子传输机理[图示右图]。而作为唯一能区分构建形式为离子传输载体还是离子传输通道的Patch-Clamp实验更帮助证实了该通道结构在磷脂层膜上的存在。这些都为后续进一步设计具有高效离子选择传输性的新型仿生离子传输通道开辟新思路,提供参考意义。
       该工作最近发表于科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Shao-Ping Zheng and Mihail Barboiu*, Angew. Chem., Int. Ed. 2019, published online: 21 June, 2019,DOI: 10.1002/anie.201904808),并被列为VIP之一 (Very Important Paper, 5%),选为当期期刊的封底文章。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基金委、法国国家研究机构基金和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Mihail Barboiu教授1993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在法国蒙波利埃第二大学获得博士,1999在法国法兰西学院获得助理教授职位,2001在法国国家科学院和立蒙彼利埃高等化学学院下属的欧洲膜研究所获得研究员职位,现为欧洲膜研究所的终身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Barboiu教授于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计划”创新短期项目,并与中山大学签订工作合同,正式成为中山大学化学学院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兼职教授,目前是“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方向的PI。
Barboiu教授长期长期致力于超分子化学以及膜材料在生物中的应用,同时对于超分子的动态组装器件颇有研究,目前承担多项国际重大科研项目,主持项目经费达到800万欧元,参与项目6500万欧元。截止2018年,他领导的自适应超分子系统团队已在包括 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Nat. Commu.、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Acc. Chem. Res. 等顶级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202篇,培养了20位博士后、22位博士和15位硕士。Barboiu教授在国际化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声誉和重要的影响,获得2004年欧洲优秀青年研究者奖(Europe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EURYI)、201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RSC表面与界面奖(RSC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Award),2016年由罗马尼亚总统颁发的国家级荣誉The Order of Faithful Service(旨在表彰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罗马尼亚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8 10:15 , Processed in 0.11417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