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涛、肖鹏在铁兰启发的有机凝胶进行光热空气集水方面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71

主题

76

帖子

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1 15:57: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传统的淡水制备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及复杂庞大的设备要求,因此很难普及。近年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通过合理设计的光热蒸发器利用绿色、可持续的太阳能来驱动丰富的海水资源转变成淡水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涛研究员、肖鹏副研究员前期发展了一系列用于光热淡水收集的高分子复合材料(Nano Energy, 2020, 68, 104311; Nano Energy, 2020, 68, 104385; ACS Sustain. Chem. Eng., 2020, 8, 13, 5328; Nano Energy 2019, 60, 841;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9, 11, 15498; Solar RRL 2019, 3, 1900004等)。除了丰富的海水资源,地球大气中也存在着巨大的水汽资源(约50000 km3),虽广泛分布缺很少被利用。通过材料在空气中吸湿,进而在太阳能作用下实施光热蒸发,以实现空气集水的技术正在兴起。
图1 POG仿生策略的设计
图2 POG的吸湿性能表征
图3 POG的吸湿机理探究
图4 a-b) POG的光热蒸发性能;c-g) 基于POG获得纯净水的户外实验

  铁兰属植物(Tillandsia Species)是一类典型的附生植物,其生存不依靠根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通过其叶片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即能很好存活。在叶片内部渗透压的作用下,被吸附的水分可实现从最外组织到内部网络定向运输,并最终储存在叶片内部完善的组织系统内,以实现连续、快速的水分吸收(图1)。
  受此启发,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吸湿型光热有机凝胶(POG),以实现太阳能驱动的光热空气制水。聚甲基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的亲水性共聚高分子水凝胶网络可以将吸湿性的有机溶剂(甘油)容纳其中。类似于铁兰植物,POG内吸湿性的甘油介质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赋予其内部快速的水扩散,并通过聚合物链溶胀的形式将水储存在其内部,最终实现POG连续、快速、高容量的吸湿性能。另外,通过实验证明和理论分析,聚合物网络上亲水性的官能团也能协同增强POG的吸湿行为。最终,在90%的相对湿度下,该POG在12小时内展现出6.12 kg/m2的吸湿性能,并具有16.01 kg/m2的超高平衡水分吸附(图2-3)。另外,互穿的光热高分子网络聚吡咯-多巴胺(P-Py-DA)赋予POG优秀的光热性能,可以实现可控的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水分释放,以获取被吸附的水分(图4a-b)。户外实验结果表明,该POG在实际的室外实验中淡水日产量达到2.43 kg/m2,且收集到的淡水中的离子浓度的含量完全符合WHO和EPA的饮用水标准(图4c-g)。本研究为太阳能光热空气集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体系,且该有机凝胶的聚合物骨架和吸湿介质的选择具有高度可设计性,后期可通过更合理的设计进一步的提高其空气制水性能。
  该工作以题为“Tillandsia-inspired Hygroscopic Photothermal Organogels for Efficient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的论文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0,DOI: 10.1002/anie.202007885。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03226)、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SLH036)、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X2018032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30695)及王宽诚国际交叉团队(K.C.W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GJTD-2019-13))等项目的资助。
  (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 倪锋)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
       陈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先后于2006年到2007年在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化学系及于2007年到2010年在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到2012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化学系从事科研工作。2012年入选第二批中组部“青年##计划”后,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组建智能高分子材料课题组。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 Progress Polymer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Scienc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Small,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 Polymer Chemistry, Scientific Report,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Langmuir, Soft Matter,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和Polymer等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作者SCI学术论文70余篇,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引用1900余次,H因子为24,合作出版专著4本,申请15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14:35 , Processed in 0.09056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