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王灵芝,张金龙:光催化甲烷转化研究新进展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170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17:32: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灵芝张金龙教授课题组在甲烷光催化转化领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Non-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N-type Doping of Niobium Single Atoms in TiO2-SiO2 Induces Electron Localization”为题,发表在德国化学会知名学术刊物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甲烷作为非极性分子,第一解离能高达439kJ mol-1,如何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有效地活化sp3 C-H键成为光催化甲烷转化的关键。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通过离子掺杂提高光吸收或电荷空穴分离效率,以此提高光催化甲烷转化的活性,但目前关于掺杂剂类型及活性位点如何影响C-H键活化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我校张金龙和王灵芝教授团队以光催化甲烷无氧偶联为反应模型,设计了Nb单原子掺杂TiO2的n型掺杂催化剂,对比p型掺杂催化剂系统研究了由n型掺杂剂引起的表面电子局域对甲烷活化以及乙烷解吸的贡献。
       研究表明,钛硅分子筛中掺杂不同类型的过渡金属离子均可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但相比p型掺杂的体系,n型掺杂的催化剂普遍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Nb掺杂的催化剂甲烷转化率可达3.57μmol g-1 h-1,说明甲烷无氧偶联活性不仅仅取决于增强的载流子分离效率。该工作进一步以Nb和Ga作为n型和p型掺杂原子的代表,研究不同类型原子掺杂与甲烷C-H键活化之间的关系,对XAFS光谱进行解析并以DFT所建模型进行拟合,确认+5价Nb以单原子的形式取代了TiO2(1 0 1)面六配位Ti原子。相比于未掺杂的TiO2和Ga-TiO2,Nb掺杂可导致Nb原子及沿[0 1 0]方向的六配位Ti原子上形成电子极化子,表明Nb的多余价电子在(1 0 1)面发生离域,并沿[0 1 0]方向局部限域于Nb原子及附近六配位Ti原子;通过DFT计算比较Nb和Ga掺杂模型上的C-H键活化情况,发现Nb及周围Ti原子上的电子极化子与相邻的桥氧联合实现C-H键的极化,虽然六配位处Nb相比五配位处的Ga掺杂位点空间位阻更大,但沿[0 1 0]方向产生的额外的Ti活化位点有利于提高局部甲基自由基的密度,从而促进甲基之间的偶联;更为重要的是,相比Ga掺杂的模型,Nb掺杂增加了产物乙烷C-C键断裂的难度,阻止了逆反应的发生并促进了产物的脱附;最终,更有效地活化-偶联-解吸循环提高了光催化甲烷无氧偶联活性。
       目前光催化剂的设计主要着重于如何提高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而这一策略在面对如何实现一些高度对称、活化能高的小分子的选择性高效转化时往往可能表现为“无的放矢”。这项工作强调了在利用掺杂增强光电分离效率的同时,如何利用光催化剂表面原子排布及电子性质对高度对称的甲烷分子的C-H键进行有效极化活化。该工作深入解析了光催化甲烷转化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促进更高效率甲烷转化用光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设计机制。
       上述研究工作由博士生陈子钰在我校张金龙教授和王灵芝教授指导下完成。该工作得到了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资金的支持。在XAFS光谱分析等方面得到了日本大阪府立大学Masaya Matsuoka教授、北海道大学Takashi Toyao博士的帮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nie.202016420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张金龙,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高效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在环境和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已在Nat. Comm.; Chem. Rev.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420余篇,被引用21000余次,H因子为74,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世界前1%)30篇,“0.1%热点文章”6篇,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公布的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之一,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参加和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和863项目等60余项。
       王灵芝,1979年生,浙江台州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晨光学者,浦江学者,华东理工大学首批骨干教师计划及跟踪资助计划入选者, 获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4)。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委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共4项。已完成包括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15篇,发表论文包括J. Am. Chem. Soc. (3篇),ACS Nano (1篇),Chem. Commun. (6篇),Appl. Catal. B (5篇),ACS Appl. Mater. Interf. (2篇)及 J. Mater. Chem. A (1篇)。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各一本。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7:42 , Processed in 0.08839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