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陆伟刚

[复制链接]

253

主题

281

帖子

3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5:32: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伟刚
学习经历
1991-1995:学士 高分子专业 南京大学化学学院
1997-2002:硕士及博士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有机所


工作经历
2018至今 教授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2016-2018 研究科学家 美国费耶维尔州立大学
2015-2016 讲师 美国布林德学院
2008-2015 博士后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化学系
2005-2008 访问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2-2005 讲师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有机所
1995-1996 技术员 江苏省常熟塑料厂


研究方向
1.功能化多孔框架材料
2.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承担课题
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A15150),项目负责人
2.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
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
4.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1800795, PI
5.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1827731, CoPI


讲授课程
《基础化学及实验》、《基础有机化学及实验》、《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化学机理》


荣誉与奖励
暨南大学第三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2018)


研究方向
1.功能化多孔框架材料
2.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主要论文
1. A zirconium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an exceptionally high volumetric surface area, Dalton Trans., 2017, 46, 14270-14276.
2. Flexible Zirconiu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Bioinspired Switchable Catalysts,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0776-10780.
3. Cooperative cluster metalation and ligand migration in zirconiu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4696-14700.
4. Sequential Linker Installation: Precise Placement of Functional Groups in Multivariat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J. Am. Chem. Soc., 2015, 137, 3177-3180.
5.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Porous Polymer Networks: Toward High Surface Area,, Chem. Mater., 2014, 26, 4589-4597.
6. Tun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via linker design, Chem. Soc. Rev., 2014, 43, 5561-5593
7. Building multiple adsorption sites in porous polymer networks for carbon capture applications, Energy Environ. Sci., 2013, 6, 3559-3564.
8. Polyamine-Tethered Porous Polymer Networks for Carbon Dioxide Capture from Flue Gas,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7480-7484.
9. A Highly Porous and Robust (3, 3, 4)-Connec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ssembled with a 90°Bridging-Angle Embedded Octacarboxylate Ligand,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580-1584.
10. Sulfonate-grafted porous polymer networks for preferential CO2 adsorption at low pressure,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8126-1812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主题

281

帖子

3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5:34:04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广东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陆伟刚教授和李丹教授团队以暨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在化学综合类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影响因子42.846)上发表题为“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photoluminescent biosensing platform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
       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调控设计且种类丰富的结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作为一类高维多孔网络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催化、药物传输、检测等领域展现出了很大的潜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分子、生物标记物、毒素分子、药物分子等的异常含量,往往与生物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实时监控环境及生物体内相关分子的含量对于环境质量评估、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OF在生物传感领域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系统地总结其研究进展及相关检测机理,对于设计合成高性能荧光传感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该论文从生物分子检测、生物标记物检测、药物分子检测及毒素分子检测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五年来MOF类荧光检测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从中归纳出六种主要的检测机理,包括光电子转移机理(PET)、共振能量转移机理(RET)、竞争吸收机理(CA)、结构转变机理(ST)、化学转化机理(CC)与猝灭剂移除机理(QD)。最后,简要讨论了这一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李丹教授团队在生物金属-有机框架(bioMOF)构筑、检测性质探索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bioMOF构筑:在bioMOF领域,以腺嘌呤等生物分子为构筑基元,辅助二羧酸有机配体构筑了系列高维多孔的bioMOF材料,并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发表了相关综述。其中,以腺嘌呤及均对苯二甲酸为组成构筑了具有Watson-crick活性位点的bioMOF,该材料首次实现了晶体材料限域空间中的A-T碱基配对的超分子识别。通过更换第二配体,得到了由分别由卟啉四羧酸、芘四羧酸、2,5-氨基-联苯二羧酸、吡嗪四羧酸等构筑的bioMOF材料,其中以Zn、腺嘌呤与2,5-呋喃二甲酸构筑的bioMOF中,首次实现了含有对称面没有对称中心的非手性结构的光学活性。(2)MOF检测性质研究:在检测领域开展了金属离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物分子等的检测。其中,以吡嗪衍生四羧酸与Zr/Hf离子为构筑单元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拓扑的三维MOF材料,实现了重铬酸根的检测并证实了合适的拓扑结构和匹配的孔径对于进一步提高主客体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萘二羧酸与Eu离子为构筑单元合成了具有pH诱导发光转变性质的三维MOF材料,实现了生物分子酸性氨基酸、毒素分子3-硝基丙酸的检测。以上成果发表在化学和材料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J. Mater. Chem. A等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0CS00955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0 15:20 , Processed in 0.08694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