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化学奖

[复制链接]

125

主题

147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5 19: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颁奖大会25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兰做工作报告。其中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化学奖获得者共三明,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李玉良、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谢毅
        李玉良 ,无机化学家,1949年10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和教授;2007-2015年任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无机化学等杂志编委以及环太平洋化学大会的分会主席等。
        从事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交叉科学研究,开展了分子基材料及其聚集态结构、异质结构和性质研究,发展了具有光电活性的碳及富碳材料多维、高有序、大尺寸纳米结构生长方法学;建立了碳材料化学合成系统方法,在铜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征带隙sp和sp2杂化的二维碳石墨炔,实现了人工化学合成全碳材料。建立了无机/有机半导体异质结共生长新方法,解决了纳米科学中异质结构相容生长的关键问题,成为国际上生长低维异质结构的经典方法;考虑结构和能量的匹配原则,提出了分子基材料低维结构自组装方法学,实现了大面积、高有序低维聚集态结构的可控制备。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多次被C& EN News、Materials Today、NPG Asia Materials、Nanotech等作专题评述,他引10000余次。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第二和第四完成人各一项)两次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

       唐本忠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至今任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2年起受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他引10000多次,h因子为71。应邀为Chem. Rev.,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和Prog. Polym. Sci. 等高影响力杂志撰写了27 篇综述文章和40 篇专著章节。工作42次被C&EN(化学与工程新闻)、《自然》出版社《亚洲材料》等亮点报道、1 次入选《大英百科全书》、9 次被Acc. Chem. Res., Chem. Commun., Macromolecules 和J. Mater. Chem. 等选做封面。在学术会议上作了200场邀请报告(30 场大会报告和8场主题报告),拥有美国授权专利10项;美国专利申请21项,其中PCT申请5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Croucher高级研究成就奖、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和Elservier杂志社冯新德聚合物奖。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设计合成新型聚合单体和构筑新型大分子,(2)开发适应多种官能团的立体有择性聚合催化剂,(3)合成线性与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与有机金属聚合物,(4)研制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功能的先进材料。主要学术贡献有: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

       谢毅 教授 博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电 话: 0551-63603987
       电子邮件:yxie@ustc.edu.cn
       主 页:http://staff.ustc.edu.cn/~yxie
       个人简历  
  1967年7月出生,汉族,
  1984年09月-1988年07月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2年09月-1996年05月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1996年05月起中国科技术大学化学系任教
  1996年11月起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7年09月-1998年07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博士后
  1998年11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8年11月起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
  1999年04月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博士生导师
  2000年10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长江特聘教授
  2004年01月-2009年12月,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
  2009年01月-2013年11月,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9年03月起,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直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曾将溶剂热合成技术发展成制备III-V族非氧化物的方法,有关工作发表在美国Science (1996,第一作者),这系列工作入选了无机专业教科书,实现了当时Science周刊的审稿人在审稿意见中的预言:“溶剂热合成将成为重要的固体合成方法……” 。相关工作获得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针对低维纳米结构难以精确控制及组装调控困难问题,建立了二元特征结构协同导向的普适性系列方法,实现了系列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复杂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系统总结了协同导向机制。相关工作得到国际相关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一些课题组的肯定,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近年来的研究聚焦在基于电、声调制的无机功能固体领域。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和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这两种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时优化,获得了高转化效率的新热电材料。在低维固体中的电、声调制领域,发展了无机类石墨烯化学。在建立非层状半导体二维结构普适性合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精细结构(XAFS)等技术确定了其精细结构,解决了传统X射线衍射(XRD)在结构表征中的不足;揭示了这类材料精细结构、电子结构与光-电性能的调控规律,发现表面结构扭曲对光响应性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提高太阳能光解水效率的新途径,并为构建超薄柔性功能器件提供新思想和材料体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5 21:18 , Processed in 0.08224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