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张兵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56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17:16: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兵天津大学化学系教授、长聘教授、博导,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兼职硕导。2007.7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工作,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7~2008.8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8~2009.7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所做洪堡学者;2009.8回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工作,2011.3破格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12.7晋升教授。在天津大学化学系独立建组后,主要在无机固体转化合成化学与能源催化上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至今,以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Chem、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优青、首批教育部青年长江者学者(2015)、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天津市杰青、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并被德国应用化学作者专栏介绍。担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等。

张 兵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办公室:第51教学楼337室
科研实验室:第51教学楼339-342、344室
学生办公室:第51教学楼338室
E-Mail:bzhang@tju.edu.cn
通讯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35号理学院化学系,邮]课题组主页:zbtju.weebly.com
、个人主要学术经历:
2012.6—至今   教授      天津大学化学系 
2011.3—至今   博士生导师   天津大学化学系
2007.7—2012.6  副教授     天津大学化学系
2008.8—2009.7  洪堡学者    德国 马普胶体与界面所界面部  
2007.7—2008.7  博士后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04.9—2007.6  博士生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家实验室

、研究方向:
三、研究成果、学术影响与学术服务:
张兵(英文名:Bin Zhang)在独立建组后的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1.提出了光催化材料的“能带工程(能带结构调控)-纳米结构构筑-界面优化”协同设计原则,建立了无机有机杂化纳米材料的界面离子交换与组分剥离策略,构建了半导体/分子催化剂复合人工光催化体系,阐明了材料的能带结构、局域结构和异质界面等因素对光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设计高效的人工光催化体系提供了新途径;
2. 提出了“仿分子催化中心”与“电子结构调控-纳米结构构筑-界面优化”协同设计新型电催化材料的理念,创新了具有金属性的多孔磷化物和氧化物的可控转化合成方法,揭示了孔结构、电子结构、表/界面结构和界面亲水/疏气特性与其电催化分解水性能间的关系。
3. 建立了贵金属及其合金的多孔网络结构的普适合成方法,获得了稳定性和电催化活性较理想的贵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

四、获奖及荣誉:
1.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
2. 首批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 (2017)
3. 入选“2016年度RSC综合化学领域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2017)
4. 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
5. 首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2015)
6. 首批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2014)
7. 国家自然科学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
8.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4)
9. 首批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 (2014)
10.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2)
11. 首批天津大学首批“北洋青年学者” (2012)
12.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 (2012)
13. 天津大学“教书育人”青年标兵 (2012)
14.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2012)
15.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2)
16. 天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2012)
17.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9)
18.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
19. 洪堡Fellowship (2007.7)
20. 安徽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7)
21.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07)
22.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的国际学术论文 (2007)
23. 研究生求是奖学金  (2006)

五、科研项目:

六、代表性论文(在天津大学独立建组后发表的论文, *为通讯作者):
详细论文见课题组主页:zbtju.weebly.com
纳米材料的可控化学转化与能源催化方向(IF为2016年影响因子):
1. Yanmei Shi, Bin Zhang*, Recent Advances of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Nano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i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Chem. Soc. Rev., 2016, 45, 1529–1541. (Tutorial Review)(封底) (化学类一区,IF=38.618)
2. You Xu, Bin Zhang*, Recent advances in Porous Pt–based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 Chem. Soc. Rev., 2014, 43, 2439–2450. (Tutorial Review)  (化学类一区,IF=38.618)
3. Yanmei Shi, Bin Zhang*, Engineering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Nanomaterials as Highly Active Electr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Dalton Trans., 2017, 46, 16770–16773.  (Frontier) (化学类二区,IF=4.029)
4. You Xu, Yi Huang,Bin Zhang*, Rational Design of Semiconductor-based Photocatalysts for Adv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the Case of Cadmium Chalcogenides, Inorg. Chem. Front., 2016, 3, 591–615. (2015 Emerging Investigators themed issue)  (化学类二区,IF=4.036)
5.  You Xu, Bin Zhang*, Hydrogen Photogeneration from Water on the Biomimetic Hybrid Artificial Photocatalytic Systems of Semiconductors and Earth-abundant Metal Complex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Catal. Sci. Technol., 2015, 5, 3084–3096. (Perspective)  (化学类二区,IF=5.773)
6. Jingfang Zhang, Jieyu Liu, Lifei Xi, Yifu Yu, Ning Chen, Shuhui Sun, Weichao Wang*, Kathrin M. Lange, Bin Zhang*, Single-Atom Au/NiF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Electrocatalyst: Probing the Origin of Activity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J. Am. Chem. Soc., 2018, DOI: 10.1021/jacs.8b00752. (化学类一区,IF=13.858)
7. Rui Wu, Jingfang Zhang, Yanmei Shi, Dali Liu, Bin Zhang*, Metallic WO2-Carbon Mesoporous Nanowires as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J. Am. Chem. Soc., 2015, 137, 6983–6986. (化学类一区,IF=13.858)
8. Nannan Meng, Jian Ren, Yang Liu, Yi Huang, Tristan Petit*, Bin Zhang*, Engineering Oxygen-containing and Amino Groups into Two-dimensional Atomically-thin Porous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Energy Environ. Sci., 2018, 11, 566–571. (工程技术类一区,IF=29.518)
9. Yu Yu, Yi Huang, Yifu Yu, Yanmei Shi, Bin Zhang*, Design of Continuous Built-in Band Bending in Self-supported CdS Nanorod-based Hierarchal Architecture for Efficient Photo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Nano Energy, 2018, 43, 236–243. (工程技术类一区,IF=12.343)
10. Yi Huang, Bin Zhang*, Ni(Co)-amine complexes derived species: the low-cost and highly active cocatalysts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4804–14806. (化学类一区,IF=11.994)
11. Xiling Han, Yifu Yu, Yi Huang, Dali Liu, Bin Zhang*, Photogenerated Carriers Boost Water Splitting Activity over Transition Metal/Semiconducting Metal Oxide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ACS Catal., 2017, 7, 6464–6470. (化学类一区,IF=10.614)
12. Chao Zhang, Yi Huang, Yifu Yu, Jingfang Zhang, Sifei Zhuo, Bin Zhang*, Sub-1.1 nm Ultrathin Porous CoP Nanosheet with Dominant Reactive {200} Facets: A High Mass Activity Electrocatalyst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Chem. Sci., 2017, 8, 2769–2775. (化学类一区,IF=8.668 )
13. Rui Xu, Rui Wu, Yanmei Shi, Jingfang Zhang, Bin Zhang*, Ni3Se2 Nanoforest/Ni Foam as a Hydrophilic, Metallic, and Self-Supported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both H2 and O2 Generations, Nano Energy, 2016, 24, 103–110. (工程技术类一区,IF=12.343)
14. Huan Wang, Sifei Zhuo, Yu Liang, Xiling Han, Bin Zhang*, General Self-template Synthesis of Transition Metal Oxide and Chalcogenide Mesoporous Nanotub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055–9059. (Hot Topics in Wiley-VCH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 (化学类一区,IF=11.994)
15. Sifei Zhuo, Jingfang Zhang, Yanmei Shi, Yi Huang, Bin Zhang*, Self-Template-Directed Synthesis of Porous Perovskite Nanowires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Visible-Light Photodetectors,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5693–5696. (Hot Paper) (化学类一区,IF=11.994)
16. Weiwei Zhao, Chao Zhang, Feiyang Geng, Sifei Zhuo, Bin Zhang*, Nanoporous Hollow Transition Metal Chalcogenide Nanosheets Synthesized via the Anion-Exchange Reaction of Metal Hydroxides with Chalcogenide Ions, ACS Nano, 2014, 8, 10909–10919. (工程技术类一区,IF=13.942)  
17. Sifei Zhuo, You Xu, Weiwei Zhao, Jin Zhang, Bin Zhang*, Hierarchical Nanosheet-Based MoS2 Nanotubes Fabricated by an Anion-Exchange Reaction of MoO3-Amine Hybrid Nanowires,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8602–8606. (化学类一区,IF=11.994)
18. Yifu Yu, Jin Zhang, Xuan Wu, Weiwei Zhao, Bin Zhang*, Nanoporous Single-crystal-like CdxZn1-xS Nanosheets Fabricated by Cation Exchange Reaction of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ZnS-Amine with Cadmium Ions,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897–900. (Hot Paper) (外封面) (化学类一区,IF=11.994)
19. Xuan Wu, Yifu Yu, Yang Liu, You Xu, Cuibo Liu, Bin Zhang*, Synthesis of Compositionally Tunable CdxZn1-xSe Hollow Nanoframes through the Selective Cation-exchange of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ZnSe-Amine Nanoflakes with Cadmium 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3211–3215. (化学类一区,IF=11.994)
20. Hua Zhang, Huan Wang, You Xu, Sifei Zhuo, Yifu Yu, Bin Zhang*, Conversion of Sb2Te3 Hexagonal Nanoplates into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ingle-Crystal-Like Network-Structured Te Plates Using Oxygen and Tartaric Acid,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459–1463.  (Hot Paper) (化学类一区,IF=11.994)
]有机氟化学与有机催化方向:
1. Yifu Yu, Bin Zhang*, Photocatalytic deuteration of halides using D2O over CdSe porous nanosheets: a mild and controllable route to deuterated molecules, Angew. Chem. Int. Ed., 2018, DOI: 10.1002/anie.201801541. (化学类一区,IF=11.994)
2. Cuibo Liu, Bin Zhang*, Facile Access to Fluoroaromatic Molecules by Transition-Metal-Free CF Bond Cleavage of Polyfluoroarenes: an Efficient, Green, and Sustainable Protocol, Chem. Rec., 2016, 16, 667–687.  (化学类二区,IF=3.855)  (Revi
ew-Personal Account)
3. Zhifang Wang, Cuibo Liu, Yi Huang, Yuchen Hu, Bin Zhang*, 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s Supported Palladium as Ligand-free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Double Carbonylation of Aryl Iodides at Ambient Pressure of CO, Chem. Commun., 2016, 52, 2960–2963.
4. Cuibo Liu, Weiwei Zhao, Yi Huang, Hongming Wang, Bin Zhang*, Light-Induced BiOBr Nanosheets Accelerated Highly Regioselective Intermolecular Trifluoromethylation/Arylation of Alkenes to Synthesize CF3-Containing Aza-Heterocycles, Tetrahedron, 2015, 71, 4344–4351.
5. Liming Cao, Cuibo Liu, Xiangyang Tang, Xuguang Yin,Bin Zhang*, Highly Selective Synthesis of 1-polyfluoroaryl-1,2,3- triazoles via a One-Pot Three-Component Reaction, Tetrahedron Lett., 2014, 55, 5033–5037.
6. Cuibo Liu, Huan Wang, Xing Xing, You Xu, Jun-An Ma, Bin Zhang*, Selective C4–F bond Cleavage of Pentafluorobenzene: Synthesis of N-Tetrafluoroarylat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Tetrahedron Lett., 2013, 54, 4649–4652.     
七、课题组成员  (邮箱地址中的”_”为”@”,含联合培养研究生) :
博士后:
2017年
黄  义(男,湖北工业大学本科,天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硕士、天津大学化学专业博士;E-mail: Huangyibarry_126.com)
在读研究生:
硕博连读研究生:
2013级
史艳梅(女,天津大学本科,E-mail: shiyanmei001_163.com)
张  超(男,天津大学本科,E-mail: chao_zhang90_163.com)
2014级 
刘大李(男,北京化工大学本科,E-mail: liudalibuct_163.com)
     
2015级
梁  瑜(女,北京化工大学本科,E-mail: lydialiang1992_163.com)
余  玉(女,河南师范大学本科,E-mail: yy11huaxue_126.com)
2016级
王雨婷(女,青岛科技大学本科,E-mail: 81069502_qq.com  )
种晓丹(女,济南大学本科,E-mail: 1252006485_qq.com)  
博士研究生
2016级]
硕士研究生:
2015级

2016级

2017级

研究生获奖(仅列部分重要奖项):
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刘翠波(2012年)、禚司飞(2013年)、许  友(2013年)、赵为为(2014年) 、禚司飞(2015年)、黄义(2016年)
国家奖学金(硕士生):武  萱(2012年)、曹黎明(2014年) 、李凯丹(2016年)、韩希玲(2017年)
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优秀学生奖:禚司飞(2015年)
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许  友(2013年)
师昌绪奖学金:张競方(2016年)
李曙森校长奖: 刘翠波(2013年)、赵为为(2014年)、张競方(2015年)
谭旭光校友奖学金: 许蕊(2015年)、史艳梅(2016年)
教育部学术新人奖: 许  友
天津大学优博基金: 刘翠波、许  友、赵为为、史艳梅
学生科学奖:禚司飞(2015年)
已毕业研究生:
2014届博士毕业生(硕博连读)
许  友(男,内蒙古科大本科;2014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Rong Xu);目前为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E-mail: xy-0127_163.com)
刘翠波(男,鲁东大学本科;2014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新加波国立大学/深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Kian Ping LOH);E-mail: chemliucuibo_163.com)
于一夫(男,天津大学本科,联系培养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导师:张华);已获得天津大学副教授职位;E-mail: yyu_tju.edu.cn)
2015届博士毕业生(硕博连读)
赵为为(女,天津师范大学本科;2015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天津科技大学任教师,目前在南京邮电大学任讲师;E-mail: wweizhao_126.com)
2016届博士毕业生(硕博连读)
禚司飞(男,泰山学院本科;2016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eng Wang);E-mail: zhuosifei10150415_126.com)
许   蕊(女,河南师范大学本科;2016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天津大学纳米中心任教师;E-mail: aliceruirui_tju.edu.cn)
]2017届博士毕业生(硕博连读)
汪  欢(女,天津大学本科;2017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山东师范大学任讲师;E-mail: wanghuan19870819_126.com);
张競方(女,唐山师范学院本科;2017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河北农业大学任讲师;E-Mail: zjf1991211_163.com);
黄  义(男,湖北工业大学本科,2017年7月从本研究小组博士毕业后,在本课组继续做博士后;E-mail: Huangyibarry_126.com)

2012届硕士毕业生

2013届硕士毕业生

2014届硕士毕业生

2015届硕士毕业生

2016届硕士毕业生

2017届硕士毕业生

八、诚聘博士后计划:
   课题组诚聘博士后2名/年,研究方向为:(1)有机合成,(2)配位催化,(3)水的分解产氢/氧(3)材料与金属有机分子的理论计算与模拟。博士后代遇按天津大学相关文件规定执行。要求申请者对有机合成、有机催化、配位催化、分解水产氢或产氧、计算化学等方向之一有一定的经验,至少在相关方向有1篇代表性论文。 有兴趣的申请者请直接E-Mail联系本人。
]
九、招生专业:
十、常规招生计划(夏令营、推免生和统考生)
每年拟从理学院化学系招收2-3名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计划从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招收1名工业催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导师团招生计划:
导师团招生计划:每年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
导师团招生名额为学校特批,申请攻读硕士学位时,候选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条要求(不满足要求者,可申请夏令营、推免和统考等常规方式加盟本课题组):
(1)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原985工程高校(不含天津大学)或所学专业所类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列参评高校数前15%(含)以内的其他高校(两个条件满足一条均可。学科排名查询网址: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mtjjp/index.shtml);
(2)取得所在学校的推免资格;
(3)未参加天津大学夏令营;
(4)未在天津大学推免生报名系统中报名。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86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沙发
发表于 2018-7-2 07:16:59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大学张兵综述: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协同转化合成高效水分解催化剂
核心内容:
1. 总结了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协同转化策略。
2. 列举了该方法在高效水分解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创新和发展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精准合成策略,研究其结构与宏观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是无机合成化学和纳米固体化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在众多合成方法中,以无机固体材料为前驱物的化学转化法因可获得宏观维数与形貌可预测且用其它方法难以合成的无机纳米结构倍受研究者的重视。

化学转化策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各种组成、形貌和结构的无机纳米材料,但是,传统的化学转化方法往往针对于单一结构参数的调控,难以满足对于复杂结构目标材料精准合成的需要。因此,开发简便而通用的协同转化手段,实现精确控制无机纳米材料的不同结构参数具有重大挑战。

最近,天津大学张兵教授课题组总结了其课题组以无机有机杂化纳米材料为前驱物协同转化合成无机纳米材料的相关工作。

以无机有机杂化固体材料为反应物,使得化学反应优先发生在固/气或固/液界面,通过调节无机和有机组分在化学转化过程中间的相对反应速率和位置,精准合成了传统方法难以制备的具有全新结构的功能无机纳米材料,通过深入理解不同转化手段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揭示了协同转化策略的机理,并系统总结了协同转化产物在光(电)与电催化水分解方面的应用。



图1. 协同转化策略示意图
1. 合成方法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协同转化策略包括无机组分转化和有机组分剥离/转化两个方面。根据无机组分转化的方式不同,协同转化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离子交换和有机组分剥离耦合

在耦合离子交换反应和有机组分剥离过程中,通过调控离子交换反应发生的速率,从而获得宏观维数可预测、组成与纳米结构可控的、其他液相方法难以获得的新材料。


(2)界面反应和有机组分剥离耦合

通过调控界面反应速率,使得发生在无机有机杂化物界面的无机转化反应速率以及有机组分剥离速率与其内部不同,从而得到多孔或者空心结构的无机纳米材料。

(3)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组分剥离/转化耦合

杂化前驱物中有机组分的分解产物可作为还原剂在无机产物中原位形成缺陷、孔结构和积碳层。

(4)自组装和有机组分剥离耦合

在有机组分剥离的同时产生的有机小分子诱导无机组分的自组装,从而生成具有等级结构的无机纳米材料。

图6. 自组装和有机组分剥离耦合制备等级结构纳米材料示意图
2. 催化应用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化学转化策略因可实现材料的能带结构、纳米多孔/超细等级结构与表面结构等的协同调控,可以满足高效光(电)催化水分解对催化剂的复杂要求。例如,以无机有机杂化纳米片作为前驱物,利用协同转化策略合成出一系列具有可调能带和可控纳米结构的新型光(电)催化材料,保证催化剂既能够有效吸收利用光,又能够促进光生电荷传输与有效分离。

以无机有机杂化物作为起始材料,利用协同转化策略合成出一系列具有可调电子结构、可控纳米结构和优化界面的新型电催化材料,保证催化剂高活性反应中心、高导电性和高活性比表面积。

总之,本文总结了通过协同转化策略将无机有机杂化物可控转化为具有设计结构的功能无机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光(电)与电催化水分解方面的应用。通过深入理解不同转化手段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揭示了协同转化策略机理。通过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协同转化策略有望在精准制备结构可控、性能优异的功能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YifuYu, Yanmei Shi, and Bin Zhang*, Synergetic Transformation of SolidInorganic–Organic Hybrids into Advanced Nanomaterials for Catalytic WaterSplitting, Acc. Chem. Res., 2018, DOI: 10.1021/acs.accounts.8b00193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ccounts.8b00193
作者简介:

张兵,天津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自独立工作以来,一直专注于无机氢能材料的设计、化学转化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以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ci. Bul.Chem. Sci.Energy Environ. Sci.ACS Energy Lett.ACS NanoACS Catal.Chem. Soc. Rev.等期刊上发表了70余篇论文,受邀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Catal. Sci. Technol.Chem. Rec.Inorg. Chem. Front.Dalton Trans.等期刊发表研究进展和综述论文,曾获得201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于一夫,天津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14年6月在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加盟天津大学化学系。目前,已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CS Catal.等期刊发表论文。

课题组主页:https://zbtju.weebly.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8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板凳
发表于 2018-12-18 13:03:09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大学张兵Angew.:超薄单宁酸-NiFe复合膜原位电化学转化为高效OER催化剂
OER是许多能源转化和存储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半反应。然而,开发低成本、易制备且具有高质量活性和快速动力学的OER电催化剂仍存在巨大的挑战。张兵在碳纸上沉积了超薄且容易转化的tannin-NiFe薄膜用于OER。实验发现,该材料对OER具有超快的反应动力学(Tafel斜率为28 mV dec-1)和超高的质量活性(过电位为300 mV时达9.17×103 A g-1)。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催化剂中的单宁酸能被电化学萃取出来,从而暴露出OER活性位点(NixFe1-xOyHz)。

Shi Y, Zhang B, et al.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Ultrathin Tannin-NiFe Complex Film as an Efficient Oxygen-Evolving Electrocatalyst[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DOI: 10.1002/anie.20181124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112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地板
发表于 2019-6-19 09:01:29 | 只看该作者
应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邀请,天津大学张兵教授于6月11日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于当天上午在化行楼226会议室作了题为"电催化材料的无机固体转化合成化学"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化科院包建春教授主持,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张兵天津大学化学系教授、长聘教授、博导,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兼职硕导。2007.7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工作,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7~2008.8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8~2009.7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所做洪堡学者;2009.8回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工作,2011.3破格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12.7晋升教授。在天津大学化学系独立建组后,主要在无机固体转化合成化学与能源催化上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至今,以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Chem、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优青、首批教育部青年长江者学者(2015)、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天津市杰青、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并被德国应用化学作者专栏介绍。担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等。


报告会上,张兵教授围绕着固体催化材料的界面转化合成研究,主要从材料单一结构变量的精准调控、材料不同结构变量的协同调控、活性物种的原位分析及理论模拟三个方面展开报告。他的课题组通过创新与发展固体材料界面转化化学,实现材料单一结构变量的精准调控;通过连续多步固-液界面离子交换反应,成功实现了异质材料“电子-缺陷-多孔”结构的协同调控;利用固体材料界面转化合成化学设计合成模型催化材料,结合原位拉曼光谱与理论模拟等多种手段理解在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物种,为理性设计催化材料提供新思路。此外,张兵教授还结合求学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体会,勉励大家要不畏出身,勇于创新。报告之后,张兵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非常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01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5#
发表于 2020-9-24 16:17:52 | 只看该作者
近日,从《科学观察》编辑部获悉,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博士后史艳梅和张兵教授的论文Recent Advances in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Nano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i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Chem. Soc. Rev.2016, 45, 1529-1541)入选2015-2019年化学领域研究论文中获得引用数最多的中国学者论文。该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完成的,《科学观察》每年对进入排名前10位的论文进行发布,该篇论文引用次数位列于入选论文的第7位。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史艳梅博士后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天津大学理学院,现在张兵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主要从事包括过渡金属磷化物在内的电催化材料的结构重构与活性物种的研究,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2篇)、ACS Energy Lett.、Chem. Soc. Rev.的国际TOP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以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发表论文5篇,一作/共同一作/共同通讯的累计影响因子达166,累计引用次数1800余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7 00:39 , Processed in 0.10008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