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武利民课题组智能显示结构色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8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08:35: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构色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色(如颜料、染料等着色)而言,具有色彩反射率高、饱和度高、不易褪色、环保等特点。然而,现有的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结构色材料的反射类型基本为漫反射或镜面反射,很少具有材料表面反射的第三种类型——逆反射,即反射光线射回光源方向的现象。并且,这些结构色材料通常只具有随角异色或随角不变色,难以同时兼有随角异色和随角不变色的特性。而现有的商业逆反射材料的颜色主要来源于化学颜料,不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污染严重,而且褪色、无智能响应功能。
针对这一问题,武利民团队将直径为数微米至十几微米的聚合物胶体微球组装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胶带的粘胶层上成单层微球阵列,首次报道了一种既具有逆反射、又同时具有随角异色和随角不变色的智能响应结构色薄膜材料,揭示了其智能响应结构色形成机理,并探索了其在智能显示等领域上的应用。相关成果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下午2点,以Iridescence-controlled and Flexibly Tunable Retroreflective Structural Color Film for Smart Displays为题在线发表在《科学》旗下主要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eaaw8755)。德国公共电台科技频道对这一成果进行了电话采访报道,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等多家媒体也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
武利民教授团队所发展出的大面积逆反射结构色薄膜,在室内光线下,有球的薄膜面和无球的薄膜面均显示无色,但在白光光源的照射下,无球薄膜面显示逆反射智能结构颜色:即,从照明的方向可观察到均一、明亮的逆反射结构色,且随角不变色;而从非照明方向观察时,薄膜随照明角或观察角变化而显示不同的颜色,未见自然界和人工合成材料有相关光学特性的报道。研究表明,产生这种新颖光学现象的原因在于聚合物胶体微球与透明胶带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基于气垫微球/聚合物双层结构:即胶体微球与胶粘层聚合物由于弹性不同发生应力收缩,从而在胶体微球与胶粘层之间形成空气层,微球通过粘胶微丝与粘胶层连接悬挂在空气层中形成阵列。当白光光束从薄膜无微球一面入射时,光线会在微球陷入部分和未陷入部分的半球界面上分别发生薄膜干涉和全内反射效应,从而依次实现了智能结构色的产生和逆反射的效果。通过调节微球的粒径可以控制空气层的厚度,从而产生不同颜色的结构色。
该逆反射结构色薄膜在智能显示、交通安全反光设施、防伪标签、结构色涂层和装饰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薄膜应用于夜间交通反光标牌或广告牌时,由于车灯照明的方向和司机的视角处于同轴,司机从远到近可观察到均一、鲜艳的反光颜色;而路边的行人由于视角和车灯照明方向处于不同轴,随着车辆由远及近可观察到不断变化的反光颜色,从而可有效提醒行人(特别是佩戴耳机或听力受损者)主动避让后方的车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一定的照明和观察方式,该薄膜或涂层还可实现其他的智能交通显示功能,如具有交互式变色和闪烁功能的交通信号标牌等。


行驶中的车辆离由远及近80米,40米,15米和10米时(a-d)司机视角和(E-G)行人视角的广告牌变化


武利民课题组的博士后范闻和博士生曾静,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甘巧强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武利民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物理系石磊教授团队多次参加了讨论。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共同资助。该研究已申请中国和美国专利各一项。


武利民,1963年生,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系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建筑材料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中国涂料》、《涂料工业》、《上海涂料》、《China Coatings Journal》(香港)等期刊编委。武教授在有机-无机杂化树脂、纳米功能涂层、功能性涂层、微球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负责承担和完成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经委重大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以及多家国际著名公司和国内企业委托项目等。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英文SCI文章100余篇,如Chemistry of Materials、Macromolecule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Advanced Materials、Langmuir等等。出版专著2部,《现代涂料配方设计》和《涂料技术基础》;在自清洁涂料、高耐刮伤涂料、纳米涂料、防腐涂料和高性能树脂等方面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其中已授权项,美国专利2项。部分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3:43 , Processed in 0.09517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