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宋秋玲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刊物Angewandte Chemie发表论文

[复制链接]

360

主题

392

帖子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06:00: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saochu 于 2020-10-8 09:31 编辑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一代物质转化研究所宋秋玲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Elemental sulfur enabled divergent synthesis of disulfides, diselenides and polythiophenes from b-CF3-1,3-enynes”(DOI: 10.1002/anie.202009194)。
Angewandte Chemie(影响因子为12.959)是目前国际化学和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位列JCR中Q1区Top。
        二硫键骨架由于其独特的药理和物理化学特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药物科学和食品化学中的重要分子结构。许多含有S-S键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外,许多药物,例如硫辛酸(必需营养素)、holomycin(抗微生物剂)和varacins A(抗肿瘤剂)都含有二硫键;同时,二硫键也被广泛用作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中的连接物。噻吩并苯并噻吩(TBT)是合成噻吩噻嗪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平面共轭结构、较大的带隙、良好的氧化还原稳定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噻吩并苯并噻吩(TBT)衍生物被证明具有显著的铁电液晶和发光性能,也可用于电合成具有有趣发光应用的导电低聚物。因此有关这几类含硫化合物的有效合成方法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虽然已经开发了很多构造二硫化物的方法,但不对称二硫化物的合成仍然是一个挑战。先前报道的二硫化物的形成通常涉及两个硫醇前体之一的活化(通常通过氧化),然后与另一个硫醇取代或金属催化交叉偶联,但官能团的耐受性较差。最近开发的一些预功能化/活化的脱硫试剂,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或脱硫试剂的亲核取代形成C-S键来引入“RSS”。然而,这类方法局限于用硫化试剂构建不对称二硫化物,且底物兼容性差。因此,如何有效地构造二硫化物,尤其是环状不对称二硫化合物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对于有机化合物而言,把含氟基团引入分子将大大改善母核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带来不同寻常的反应特性,然而目前没有关于含三氟甲基的二硫化合物和TBT类化合物的有效合成方法。
       基于课题组之前对氟化学的研究,宋秋玲教授课题组报道了β-三氟甲基-1,3-烯炔和硫(硒)单质的反应,通过微调反应条件,可以实现二硫醚、环内二硫醚和并二噻吩的选择性合成,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官能团容忍性强等特点。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力支持。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金胜男,通讯作者为材料学院宋秋玲教授和郑州大学蓝宇教授(负责计算),华侨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9194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
        宋秋玲,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师从吴养洁教授;本科毕业后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席振峰教授;2002年8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12月毕业,师从Robert Pascal教授。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业界,在制药行业工作五年;2012年被华侨大学引进,同年8月入选国家青年##计划,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自由基化学、有机硼化学及功能性有机分子合成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近90篇。自2013年5月独立工作以来,有二十余篇文章被Green Chem.,Chem.Commun., Adv.Synth.Catal.,Org.Chem.Front.,Org.Biomol.Chem.等期刊选为封面或封底,并有多篇被Synfacts、OPRD、JOC杂志作为亮点报道。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
       蓝宇,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理论和理论有机化学。2003年和2008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和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les)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2年4月加入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18年起入职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独立工作期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Accounts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研究论文累计被他人正面引用达4000余次,目前H因子为35。获得“201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支持。2018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2 04:31 , Processed in 0.08627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