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维林、王新龙、李阳光等:全天候能源转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89

主题

101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07:00: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的尖端技术,将为全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三大世界难题。但是,光伏器件的使用会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如雨天、夜晚环境会严重削弱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太阳能的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光伏装置作为可靠电源系统实现稳定、持续电能输出的重大挑战,因此,从环境中收集替代能源来弥补太阳能的不足是当务之急。针对此问题,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能源转换装置来捕获自然环境中的风、雨、机械振动能等,但是这些自然环境能源到电能的转换大多数都是通过不同的能源捕获系统分别来完成的,包括风力发电机、水力发电机或水蒸气基能源系统等,这些仅能捕获一种环境能源的专用能源转换系统在使用中仍然存在局限性。虽然由不同类型能源捕获器组成的杂化系统可以实现两种或多种能源的同时转换,但不同能源捕获器的结合会增加生产成本、操作和维护的复杂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低成本、更易于操作的器件,为同时从环境中捕获多种能量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
       当自然环境能源(光、风、雨)以任何一种形式存在或全部存在时,要想实现单独/同时收集这些能量,所用的能源捕获器需要具备一些特性,包括宽的光谱吸收,高的稳定性,能够接受或给出大量电子以及能够进行快速的电子转移等。鉴于多金属氧酸盐(POMs)可以作为电子传输媒介加速光生电子的转移,同时具有氧化还原可逆性,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等,因此,POMs可能会成为实现多种环境能源同时到电能转换的理想功能材料。最近,我院陈维林教授,王新龙教授和李阳光教授,以及苏州大学的康振辉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DOI: 10.1016/j.nanoen.2019.104349,IF=16.602)上联合发表了题为“Polyoxometalate film simultaneously converts multiple low-value all-weather environmental energy to electricity”的文章(谨以此文纪念王恩波教授在中国多酸领域的杰出贡献)。
       本文报道了Mo72Cr30/乙基纤维素薄膜-金属电极(铂、镍、铜、钛、铝)能够单独或同时地将自然环境中的太阳光、风和雨转换为电能。其中,采用铂作为基底电极,当Mo72Cr30的负载量为71.4%时,该薄膜能够显示出最优异的输出性能:在AM 1.5 G标准太阳光下的光响应率为176.3 μA W-1,在10 m s-1风速下的平均输出功率为4.48 μW m-2,在7 mL min-1雨滴滴速下的平均输出功率为0.25 μW m-2;当薄膜同时由两种能源驱动时,可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性能:当薄膜同时被太阳光和风驱动时,输出功率为6.32 μW m-2,当薄膜同时被太阳光和雨滴驱动时,输出功率为0.54 μW m-2,当薄膜同时被风和雨滴驱动时,输出功率为8.71 μW m-2;最重要的是,Mo72Cr30/乙基纤维素薄膜可以实现同时将太阳光、风和雨转换为电能,输出功率可以达到17.7 μW m-2,与单独风和雨环境条件下的输出性能相比,分别提高了4倍和70倍。此外,该薄膜可以在非常低的外界负载下获得最大功率密度,证明了这种POMs基器件有作为功率输出器件的巨大潜力。本工作为全天候能源转换器件的构筑和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T. Wang, T. Ji, W. L. Chen*, X. H. Li, W. Guan, Y. Geng, X. L. Wang*, Y. G. Li*, Z. H. Kang*, Nano Energy, 2020, 68, 104349.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陈维林,博士,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6月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王恩波教授,2010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期间发表《Angew. Chem. Int. Ed.》一篇。
       王新龙,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多金属氧簇化学领域的研究,在功能配合物或金属-有机网络化合物的新结构探索合成、基于金属氧簇的组装规律研究、结构调控与功能性质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4年获得首批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2014,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学科榜单(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参与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2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Chem. Eur. J.、Chem.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80余篇研究论文,论文他引4000余次。
       李阳光,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首批“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从事多酸化学研究。师从王恩波教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对新型多金属氧酸盐合成及其表面氧配位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曾留学法国和德国2年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科研方向是多酸化学中的手性构建与功能特性研究。从2007年-2011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文章48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Eur. J.,Chem. Commun.,Inorg. Chem.等国际著名化学杂志。编著出版学术专著二部。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一)。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7 06:34 , Processed in 0.08860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