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郭少华周豪慎团队/王鹏团队合作开发出零应变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05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16:46: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钠离子电池被广泛认为是大规模储能的有利候选者。作为钠离子电池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极占据了整个电池约三分之一的成本,同时决定着整个电池的输出电压、容量和安全性。在众多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具有高容量、丰富元素、灵活组分和易于规模化制备的层状氧化物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脱钠状态下,过渡金属层间的强相互作用触发的过渡金属层板滑移会导致材料晶体结构的重排,进而影响电化学稳定性。通常,这种不利的结构重排会引起材料内部较大的应力及随后的层状结构的坍塌,并最终反映在电化学性能的恶化上。
       在合金材料科学领域,这种材料结构失效也很常见。“钉扎效应”在合金材料领域被广泛应用来增强材料的强度/韧度。掺杂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作为钉扎点来抑制结构中不利的位错滑移,例如非金属元素碳和氧与金属元素钆和锌等。在本工作中,作者报告了通过引入Fe作为钉扎点,并通过可控调控Fe钉扎点的含量来优化层状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原子级分辨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XRD分别揭示了Na0.67Mn0.5Co0.5-xFexO2 (x = 0, 0.1 and 0.2)中Fe钉扎在钠层和晶格参数的异常变化。具有2.5%的Fe钉扎Na0.67Mn0.5Co0.4Fe0.1O2 (NMCF0.1)表现出比没有Fe钉扎的Na0.67Mn0.5Co0.5O2 (NMC)和具有7.3%的Fe钉扎Na0.67Mn0.5Co0.3Fe0.2O2 (NMCF0.2)更优的电化学性能。
图1.(a)NMC,(b)NMCF0.1和(c)NMCF0.2样品沿[100]晶带轴的原子级的STEM-HAADF图。(d)NMC,(e)NMCF0.1和(f)NMCF0.2样品分别对应的图(a-c)中虚线区域的线性扫描图,其中明显的峰对应着在TM层中的TM,箭头所指区域代表钠层钉扎的Fe。(g)NMCF0.1的STEM-HAADF图和对应的原子级EDS元素分布图。(h)NMC,(i)NMCF0.1和(j)NMCF0.2的GPA应力分布图。
图2.(a)NMCF0.1电极在1.5-4.0 V电压区间和0.2C电流密度下的原位XRD图。(b)充放电过程中晶格参数a/b(粉色点),c(绿色点)和V(蓝色点)的变化。(c)充放电过程中,NMCF0.1,LiCoO2,LiFePO4,几种典型储钠正极材料和两种典型储钠负极材料(P2-Na0.66Li0.22Ti0.78O2和O3-Na0.73Li0.36Ti0.73O2)。(d)三个电极在从电至4.0 V时的DSC曲线。基于DSC曲线,三个样品的(e)放热反应峰位置和(f)产热量。
       该研究提出通过钉扎效应和可控的钉扎点来稳定层状储钠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球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大部分的Fe仍然在过渡金属层,另有少量Fe在钠层,起到了稳定层状结构的作用。通过内部应力分析发现,当只有少量Fe在钠层时几乎不影响晶体内部的应力,但是Fe含量多的时候则不然。当2.5%的钠位被Fe占据时,该层状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经历简单的具有高度可逆的固溶反应,对应的体积变化只有约0.6%,几乎优于所有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体积变化,甚至优于锂电池中经典正极材料LiCoO2和LiFePO4。该工作首次将钉扎效应引入到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中,通过定量优化钉扎点实现层状正极材料在脱嵌钠过程具有几乎零应变,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提高电化学的循环稳定性。该工作为设计稳定的层状正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由现代工学院郭少华教授和周豪慎教授团队与王鹏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以“Pinning Effect Enhanced Structural Stability toward a Zero-Strain Layered Cath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于2021年4月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现代工学院郭少华教授、王鹏教授和周豪慎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褚世勇和博士生张纯臣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关键词:钉扎效应,结构稳定性,层状正极材料,零应变,钠离子电池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
       周豪慎,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特聘专家。198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员,主任研究员,教授级主任研究员、研究组组长,首席研究员。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兼)。长期从事能量储存与转换方面的研究,特别在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新型电池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方面做了大量长期的工作。在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Angew. Chem.Int. Ed(7篇), Energy Environment Sci.(11篇), Adv. Energy Mater.(4篇)Adv. Mater.(14篇), Adv. Fun. Mater.(4篇), J. Am. Chem. Soc.(5篇), Nano Letter(3篇), ACS Nano(3篇)等学术和专业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超过250篇,发表论文他引超8000次,其中单篇被引用100次以上的超21篇,SCI上H-index为52。已取得专利20多件。      
        郭少华,南京大学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博士,AIST博士后。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于Nat Commun、Joule、Angew Chem、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today、Nano Ener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工作被 Angew Chem、Natl Sci Rev、Sci Bull、PHYS&ORG、 ChemistryViews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等学术媒体广泛报道。担任Nat Commun等多个期刊审稿人。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多项。
         王鹏,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于韩国庆北大学,随后赴英国利物浦大学从事超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透射镜在材料表征上的应用及研究,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国家超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实验室SuperSTEM和牛津大学材料系电子显微镜组作博士后研究。     迄今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物理评论快报》两篇,《Ultramicroscopy》两篇),合作在《自然》子篇等上发表两篇文章。)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口头大会报告十三次,其中两次特邀。2011 年被英国皇家物理学院(Institute of Physics)选入正式会员(MInstP)。目前在南京大学负责亚原子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运行及科研管理工作。(2012年购进两台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包括一台具有双球差校正器及单色仪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研究专长为利用球差校正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和电子能量损失能谱来研究材料原子尺度上的结构以及性能,成功的研究确定了量子点,石墨烯,纳米线等一系列新型纳米材料的二维和三维结构。独立开发的扫描共聚焦电子成像技术首次突破了三维立体图像在层析方向上小于10纳米并有化学选择性的层析度。近两年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开发新的电子成像技术来实现新型纳米结构和原子级结构的三维重建以及决定其化学成分在三维结构中的分布。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6:27 , Processed in 0.09024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