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中南大学胡岳华-孙伟团队开发“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190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16:08: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胡岳华-孙伟教授团队联合湖南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冷水江锑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攻克了砷碱渣无害化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团队开发了有色冶炼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在冷水江锑都环保责任有限公司建成2万吨/年砷碱渣处置生产线,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在长沙组织了技术评审,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有色冶炼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技术评审会
        中国有着130余年锑矿开采历史,产量占世界80%,稳居世界第一。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素有“世界锑都”之称,为世界锑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百多年的锑冶炼工业发展也给锡矿山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砷碱渣。砷碱渣的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世界范围内科研院所开展了数十年的科研攻关,未能找到真正解决这一难题的技术方案。长期以来,砷碱渣一直困扰锑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冷水江锡矿山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为解决砷碱渣无害化处置技术难题,湖南省政府委托湖南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攻关团队,寻找解决砷碱渣无害化处置新技术。中南大学胡岳华-孙伟教授团队开发了“砷碱高精度矿化分离技术”。以这一技术为核心,团队开发了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包括:开发了砷碱渣中温选择性循环浸出技术,实现砷碱渣中杂质元素的高效抑制,碱与砷高效浸出;开发了浸出渣火法协同安全处置技术与装备,浸出渣通过火法协同实现渣中锑的资源化回收以及渣的无害化利用;开发了砷碱渣浸出液连续盐析砷钠预分离技术与设备,产出合格的碳酸氢钠产品;开发了高碱/盐体系砷酸复盐高效矿化分离技术,实现砷的高效富集。砷碱渣中有用碱组分回收率大于90%,锑组分回收率大于80%,产出含砷30%以上的高砷产品,整个系统对砷碱渣原料适用性强,实现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
       技术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评价:该方法的工业应用,将彻底解决锡矿山地区历史遗留砷渣环境污染问题,保护资江、湘江流域水质;将减污与降碳融为一体,实现减污与降碳,有利于提高有色冶炼行业砷碱渣处理水平,对推动有色冶炼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
       胡岳华,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月参加工作。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正厅级)。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中南矿冶学院矿山系选矿专业学习;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南矿冶学院矿山系选矿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1985年1月至1989年7月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1985年1月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留校任教,1986年7月晋升讲师,1991年12月晋升教授,1993年7月至1995年5月任矿物工程系副系主任,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2月任矿物工程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1999年6月任矿物工程系主任,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4月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9月任中南大学校长助理,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孙伟,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121新世纪人才,湖南省531工程人才。中国矿物加工理事会秘书长,湖南省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江西省钨产业、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担任《矿冶工程》、《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矿产保护与利用》、《矿冶》等期刊的编委。孙伟教授针对我国矿产资源贫、细、杂的特点及国家清洁生产的要求,开展了浮选剂的分子设计、颗粒-气泡界面相互作用及调控、微细颗粒聚集分散行为机制、废水循环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开发了钨矿、磷矿、萤石、镍钼矿的选矿药剂和新技术及选矿废水低成本处理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经济效益百亿以上。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项目2项,湖南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并主持横向课题50余项。研究成果申报国家专利119项(授权51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0篇,并出版专著4部。获2019年湖南省创新团队奖,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2016、2015年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5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3年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14项省部级奖励,完成3119万元科技成果转化。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14:40 , Processed in 0.08732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